第五章 林學東的執念(第1/2頁)
章節報錯
泡麵廠區不小,有兩千多平方米,原來是龍口街道麵粉廠,後來林學東承包下來,到用的地方只有六百多平方米大小。
一間三百多平米的廠房裡是一套泡麵生產線,這是三年前從臨州雙峰泡麵廠討來的二手貨,花了二十萬元,然後林學東就創造出了“龍口泡麵”這個品牌。
引入生產線的第一年,年生產龍口泡麵三十萬袋,市場全部是在沈城。
這一年龍口麵粉廠實現產值四十五萬,淨利潤十六萬元,拋去全廠五十多人的工資、成本和貸款外,林學東有一萬多元的收入,成為龍口街道第一個萬元戶,從此聲名大噪,被譽為改革先鋒。
第二年,泡麵市場形勢急轉直下,產量從前一年的三十多萬袋減少的二十五萬袋。
第三年更少,不到二十萬袋,今年上半年只賣出七萬袋,員工的工資拖欠了兩個月,林學東急的都白了頭。
產量之所以下降,是因為市場上出現了很多泡麵,市場競爭越加激烈。
如今市場上有數家知名的泡麵品牌,南方浙省臨州市的雙峰快餐面,這是老品牌,七十年代就頗有名氣。
中南省洛河市的南傑村泡麵穩穩佔據中南省泡麵市場的第一把交椅。
還有盛海市益民泡麵也是馳名商標,益民公司還有一款產品叫做“大白兔奶糖”。
另外海南還有一家名為“華豐”的泡麵如今也強勢崛起。
其實這些家泡麵廠在七八十年代就開始生產,不過那時他們只固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很少到其他省份爭奪市場。
但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開始發揮作用,很多企業產品開始向全國發展,進入九十年代,供銷社變成了經銷商,代理出現,他們把產品賣到各個省份和城市,產品渠道隨之產生。
另外,進入九十年代,老百姓生活水平逐漸提升,對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以前是能吃能用就行,現在則是好吃好用才行。
龍口泡麵不過是一家街道辦廠,要規模沒規模,要市場沒市場,至於說味道嘛,還不知道,想必也是很普通。
要錢沒錢,要技術沒技術,怎麼和別人比?這就是市場的進步,八十年代物資短缺,隨便弄出一個產品就能賣出去,賺錢很容易,但進入九十年代,市場上的優勝劣汰開始發揮作用。
總之,林雲看完父親的工廠後得出的結論就是:基本上是沒救了。
工人們開始工作,林學東也跟往常一樣,在各個環節事無鉅細的跟蹤指導,麵粉的質量,油炸的溫度,麵條的柔韌性等等。
可工人們的積極性不高,原本五十多名職工如今也剩下不到四十人,像宋朝陽那樣的工人有不少,平時不來上班,林學東那他們也沒辦法。
午飯時分,很多職工隨便拿點泡麵泡著吃,林學東也沒阻止,林雲也泡了一碗。
“嗯,面的味道還可以,就是清湯寡水。”
泡麵裡只有一袋鹽包,這樣林雲很不習慣。
林學東坐在林雲身旁,沒吃飯,不知道再想什麼。
“爸,你不吃?”
林雲關心道。
“老二,你昨天去老宋家要了六百塊錢是不是?”
“哈,嗯,這算是給咱們的賠償,錢在家裡,晚上我給我媽!”
林學東笑了笑道:“想不到你小子挺有經濟頭腦,比你哥強多了,不過這不是正道,下不為例。”
“是………爸,我看這廠子不太好,怕是要維持不下去了。”
林學東苦笑道:“連你都看出來了,我怎麼看不出來?不過沒關係,我盡到最大努力就夠了,倒是這些職工,如果企業破產,他們怕是也要失去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