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金龍公司有對手嗎?沒有
章節報錯
當談判完成,小森田河也是一臉輕鬆,這個結果雖然比預期要低一點,但也在預期內,林君還是很夠朋友。
林雲準備了一瓶外國紅酒,此時開啟,為大家倒上酒。。
“小森君,慶祝我們再一次合作,來,咱們為合作成功乾杯。”
“乾杯!”
眾人一同舉杯,一飲而盡。
合同簽完了,金龍公司新購買的裝置也運到了沈城,在島國工程師的幫助下,短短三天就安裝成功,正式投產,這套裝置實現年產五千萬袋,讓金龍公司總年產量瞬間提升三成,達到一億八千萬袋。
年產量提高了,其他方面自然也要跟著提升,比如員工人數,廣告支出等等,都隨著提升,花費也是如流水,錢從哪裡來?貸款?
沒錯,就是貸款,不過不是從銀行貸款,而是向一家名為天城龍華國際諮詢投資有限公司的企業借貸五百萬米元,還款利息是百分之一,相當於無息貸款了。
這家天城龍華國際諮詢投資有限公司是什麼來路?檢視執照資訊可以看到,股東有兩個,一個是自然人林雲,他一個人佔了百分之九十的股份,另外一個是企業股東,名字叫港城國信集團有限公司。
沒錯,港城國信集團有限公司就是國信集團在港城的分公司,之所以是港城分公司入股,就是因為可以利用其埠外的特殊地位實行外幣兌換。
林雲手裡可是有三千多萬米元的外幣,透過港城國信分公司能夠在最短時間內進行外匯兌換,速度比內資公司要快很多很多。
利用這個途徑林雲就會很快把米元注入國內,或者兌換華元,或者可以直接進行對外貿易。
這勉強算是林雲利用宋健的權利為自家公司牟利吧。
對宋健和國信集團來說沒什麼損失,不僅沒損失,還能獲得百分之一利息的收益,其實不僅如此,這家新成立公司還有對外期貨投資的職能,這才是宋健和孫思宇最看重的公司職能。
他們覺得只要林總能夠再次出山,像去年那樣殺入期貨市場,結果就是還會再大賺一筆。
畢竟去年那次狙擊英鎊匯率太精彩了,用了六十萬米元的本金就賺到了七千萬米元,全世界都找不出這樣精彩的案例,如果被世人得知,毫無疑問,林雲絕對會被冠以股神的名號。
只是這種事不能對外宣傳,大半年時間過去了,英國管理部門在調查過程中也察覺到了些許蛛絲馬跡,只是這件事太過隱秘,資金又在第一時間轉移出去,經過數個海外賬戶後便消失不見,即便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也查不出更多的資訊。
再說了,索羅斯那些米國資本家賺的才是大頭,數十億米元被人家拿走也只能乾瞪眼,比較之下這七千萬隻是小數目而已。
有了這次經歷,宋健這些國信集團的高層們總希望林雲再來一次操盤,最好這次賺個十億八億………。
好吧,他們已經把林雲當成了印鈔機和財神爺,讓他壓力不小呀,林雲呢,暫時沒時間。
九十年代中期這段時間國際金融市場還算穩定,波瀾不大,屬於穩定投入期。
當然,區域性金融市場還是會有動盪,但也是小打小鬧,不會形成投機空間,林雲要是想賺錢也可以,但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畢竟他在前世對這段穩定期間的關注不夠多,很多細節也沒記下。
同時金龍公司要在這段時間全力發展,要在很多方面齊頭並進,林雲不能在其他方面耗費太多精力。
對了,林雲還是花了五百萬米元在港城投資了樓盤,同樣是和國信集團聯合,總之一句話,現在宋健的國信集團就是“堅定”的跟在林雲後面搞投資,甩是甩不掉了。
林雲的五百萬米元注入金龍公司,整個公司就像吃了亢奮劑般再次奔騰起來,其實所有人都有一個不約而同的想法,那就是:只要有林雲在,錢就不會沒,公司永遠會發展下去,員工的收入也會越來越多。
一家企業的發展除了管理者的經營理念外,還需要工人們的齊心協力,讓大家對公司有認同感,金龍公司就在這方面做的非常好,工會部門隔三差五就搞個座談會,大家吃吃喝喝聊一聊,然後發點福利雖然不多吧,但是大家的凝聚力上來了,工作上才不會分心。
這算是金龍公司超出當下其他企業的一種新型管理理念,還被多家媒體報道出去,不少報紙上都刊登了相關文章,什麼“金龍公司—改革開放下的“另類”企業”,還有“金龍公司—面向世界的新型企業。”
諸如此類報道層出不窮,讓各行各業都開始關注起這家公司來,當然,其他兄弟企業也開始爭相模仿,但能不能學好就不好說了,畢竟很多制度實施是需要資金投入的,沒錢光靠嘴有個毛用。
有錢,再加上管理者能夠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制度才是關鍵,用制度來管理企業可比依靠人的威望來管理強的多,人可惜很少有人看到這個本質,到最後只能是不倫不類的結局。
所以,在九十年代這段時期,金龍公司無論是管理制度還是資金投入都遠超過同時代的其他企業,在金龍公司面前當真是一個能打的都沒有,屬於降維打擊,只要公司已經不作死,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對他們造成威脅,頂益集團不行,統一集團更不行,總之是誰也不做不到。
金龍公司有了錢,一百萬米國投入到新產品的建設中,特別是乾脆面,已經開始著手規模生產,而此時的頂益與統一兩家公司還在互相打著小算盤,算計著如何在新的一年裡縱橫捭闔。
在他們的想法中,在把金龍公司幹倒的同時也要把對方算計進去,只是他們萬萬沒想到金龍公司已經開始提前佈局算計他們了,所謂的什麼新產品衝擊市場,什麼施加資金方面的壓力,這些辦法到頭來只能證明他們雙方不過是“臥龍鳳雛”罷了,對金龍公司沒有任何威脅。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