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雲三人受到盛海糧油機械廠的隆重迎接,一群人來到會議室,在牆上竟然掛著一個歡迎條幅:歡迎金龍公司總經理林雲、宋春濤和林芳怡兩位副總來廠蒞臨指導。

“這………!”

宋春濤和林芳怡林雲覺得有些過分,金龍公司只是私人企業,糧油機械廠卻是盛海的處級單位,廠長趙有志更是處級幹部,如此招待,總覺得有些彆扭。

林雲也覺得彆扭,就這架勢,不知道的還以為上級領導來視察呢,但如果細細思考或許可以理解。

盛海做為國內開放最早的一批城市,除了人們的思想很開放外,國家也對一些政策有著試驗性的目的。

比如盛海證券交易所是國內第一家證券交易所,這是資本的象徵,如果說這只是第一步,那更為深刻的國企改革就是更深遠的下一步,盛海也有很多國企,當然,比不了沈城,沈城的國有企業遍地都是,大到國家直屬企業,小到街道辦企業,如果進行國企改革,那一定要挑國企少的城市,因為影響小嘛,盛海正符合這樣的條件。

如糧油機械廠這樣的國企,近幾年來產品不斷面向市場,可以說是什麼能賺錢就做什麼,大到幾百萬元一套的裝置,小到幾塊錢一個的零部件,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要賺錢。

可賺錢談何容易,如今南方出現了很多私人小作坊式的機械加工廠,兩三套機床就能做出一些簡單的零部件,甚至有些農民白天種地,晚上做零件,雖然質量有些差,可價格便宜,又不是用來造汽車,能用就行唄。

低端產品市場被大量的私人企業佔領,高階產品呢,沒人買呀!

就像盛海糧油機械廠製造的泡麵生產線,十年來也就賣出過十幾套,一是價格太高,普通小企業哪裡能買得起,二是市場不太行,只有像雙峰廠這樣的國企才能買。

不過現在情況有些不同,金龍公司的康師傅泡麵異軍突起,光是成套生產線就花了一千多萬,這還不算其他的配套裝置,如果這些裝置都在盛海糧油機械廠購買,雖然不至於讓工廠扭虧為盈,但也能好過很多。

都說金龍公司財大氣粗,年產三千萬袋以上的裝置還要很多,所以在企業眼裡,林雲就像財神爺一樣,不好好供著怎麼行?

大家坐好,林雲三人面前擺著果盤,放著荔枝這樣的高檔水果,這完全是貴賓級待遇。

趙有志做開場白:“林雲總經理,宋春濤、林芳怡副總經理,我代表我們盛海糧油機械廠所有管理層向三位蒞臨指導表示熱烈歡迎!”

“啪啪啪!”所有人熱烈鼓掌。

趙有志接著說道:“近一年來,我們兩家企業多次合作,關係越來越好,我們廠也希望咱們兩家企業可以在更多方面加強合作,畢竟,咱們都是糧油企業嘛!”

人家給足了金龍公司面子,林雲當然也得給予回應,他接著對方話題接著說。

“趙廠長說得非常好,以我們金龍公司來說,是一家民族企業,民族企業不僅僅要創造利潤,還要為我們民族產業爭光,這次來拜訪各位領導,就是想加深合作。”

“好,林總年紀很小,可有膽有謀,又有大眼界,我相信金龍公司在林總的代領下,一定會再創輝煌。”

總之雙方說了一陣客套話,然後進入正題。

這次林雲三人來是要訂購一些配套裝置,如今金龍公司越做越大,配套裝置也得跟著升級換代,原來那些老裝置肯定要淘汰的,新裝置也要是全國最好的,選來選去還得是盛海糧油這樣的大企業。

對方早就知道林雲的目的,但也不急,趙有志帶著三人先是參觀一下廠房。

盛海糧油廠的規模沒得說,有三千多職工呢,佔地足有三四平方公里,前面是廠區,後面是職工住宅區,典型的老國企形式,只是很多裝置都很陳舊,最好的裝置是一套自動化機械加工生產線,是企業在六年前花了三百多萬米元從島國進口,之後就再也沒新購進過裝置。

說實話,像盛海糧油機械廠這樣的企業,無論是技術和人才都是國內頂尖,遠超那些小作坊,為什麼最後都免不了破產倒閉的命運?

原因就在於成本太高,一個工廠有三千多職工,算上家屬,足足有七八千人,這麼多人的吃喝拉撒都靠工廠,可實際,諾大的企業只要六七百人就能運轉的很好,十倍於其他企業的人力成本,價格自然就不具備市場競爭。

趙有志也說了,現在糧油機械廠也在積極進行改革,以前的產品主要是針對糧油機械這一塊,近些年開始轉型,只要是機械加工方面的產品都要儘量去造,甚至都參與了桑塔納汽車零部件國產化的專案,承接了一些低端零部件的生產製造,但這些都收效甚微,問題還是成本問題。

金龍公司當初購買的那套生產線是一百五十萬元,年產三百二十多萬袋,可看看島國製造的生產線,正常價格是六十萬米元,將近五百萬華元,價格是前者的三倍多一些,可年產量卻是前者的十倍,兩者的效率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上。

工廠也想換代升級,可上哪弄錢去?現在的收入能勉強開支就不錯了,頭些年上級主管部門還能給些錢,現在嘛,自生自滅吧。

不是國家不想幫,而是國家也沒錢,資金只能用在重要的部門,比如鋼鐵、煤炭、電力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上。

幾年後,國家在企業改革方面定下了調子,四個字概括,叫做“國退民進”,具體就是國企在大多數行業退出,只在能源化工、電力、基礎設施、道路和鐵路等行業保持國有,剩下的行業交給個人來做。

這個基調可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是經過了十幾年摸索,被市場經濟逼出來的,毫無疑問,盛海糧油機械廠便是摸索過程中的一個例子。

像盛海糧油機械這樣的製造類企業,要想重生唯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有一個強人站出來接手,透過改制浴火重生,可惜強人不多,即便如葛文悅這種強人,也是在改制過程中出現了戰略失誤,最終讓盛海家化走向了沒落,而盛海糧油,最終的命運只能是退出歷史舞臺。

命運早已註定,或許企業的管理者也有預感,可他們還是做著努力,希望能救活這家養活了幾千人的大廠,幾千人呀,如果失去生活來源,他們要如何生存?

只是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是一個時代,在時代面前,個人的努力如此的微不足道。

前世的林雲,看到自己的叔叔和舅舅一個個失去工作,沒了收入,還沒有人幫助你,因為你身邊都是同樣的人,剩下的,只有絕望的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