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不想生火爐子,那是因為他害怕花錢。

但周卓卻不這樣想,不就是火爐子嗎?一個爐膛、兩根管子的事情,有什麼害怕的。

回到長安城裡,他便著手開始做這方面的準備了。

不瞭解則以,當他開始著手解決這件事情的時候,才發現這件事原來並不簡單。原來唐代人也是生火爐子,但是他們的火爐子更像是今天帶蓋的火盆,既沒有煙筒也沒有添柴火的口。

由於唐代的火爐不帶煙筒,可燃物散發出來的熱氣和煤煙一直飄散在屋子裡。如此一來對於生火的原料要求就比較高,有錢人家取暖的原料一般是木炭。

木炭顯然是一種很奢侈的東西,對於窮困潦倒的溫庭筠來說要用這種東西取暖基本上是痴心妄想。

話已經撂出去了,周卓就是硬著頭皮也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

他很清楚當今社會帶煙囪的火爐遍地都是,幾乎每一個北方農戶家裡冬天都靠這個取暖。乾淨衛生而且取材簡單,既能夠燒煤也能夠燒柴,甚至是爛樹葉、破棉絮,只要是能夠燒的著的東西,都可以用來取暖。

燃燒產生的濃煙順著煙囪排在室外。

很簡單的東西,為什麼在唐代就沒有呢?

現在周卓打算給溫庭筠做一個帶著煙筒,能夠燒煙煤的火爐子。可是怎麼才能夠做出這樣一個帶著煙筒火爐子來呢。

思前想後,只能求助於鐵匠鋪了。

唐代的打鐵技術還算是比較發達的,製作出來的各種鐵製東西像模像樣,而且經久耐用。

不過當周卓把自己想要打造的東西說給鐵匠的時候,打了一輩子鐵的老鐵匠驚的目瞪口呆,“公子說的這個東西,老漢我從來都沒有見過。不會做啊!”

老革命遇到了新問題。

能夠排煙的火爐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

“我要打造的這個火爐子其實就像是一個茶壺。茶壺嘴就是煙筒,茶壺把就是添柴火的進口,茶壺蓋作成平底,一個帶煙囪的火爐就做成了。”周卓對老鐵匠說道。

說來說去就是打算做一個大茶壺啊?

“周公子,我打了一輩子的鐵,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東西。這樣吧!我和兒子一邊打造,你也在這裡看著,隨時給我和兒子進行指導。”雖然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但老鐵匠還是有些不放心的說道。

很顯然這是一個家庭小作坊,主要成員就是老鐵匠和他的兒子小鐵匠。打了一輩子鐵,可不能因為做一個自己從來沒有做過的東西壞了自己的名聲。

“也好。”周卓只好答應。

第二天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周卓和老鐵匠以及他的兒子終於打造出了火爐子的雛形,一個大茶壺形狀的東西,前面有一個方形進口,後面有一個圓形出口,上面有一個圓形的蓋子。這個還需要繼續加工。

“看見這個嘴了沒?”周卓指著火爐子的嘴給老鐵匠說道:“能不能給他做兩根五尺長的管子?而且在其中的一個管子上做一個彎頭,這個彎頭的作用,就是把這兩根管子能夠連線起來,確保密不透風。”

兩個五尺長的管子加起來就是一丈長,這是要做什麼呢?

“公子做這麼大的茶壺用來做什麼呢?”老鐵匠疑惑的問道。

直到現在,老鐵匠和他兒子還不知道周卓所做的這個東西到底是用來幹什麼的。

站位不同認識當然不同,周卓也不想給他們解釋這個東西的用處。

“自然有他的用處。”周卓說道。

老鐵匠和他的兒子按照周卓的要求給這個大茶壺做了兩根五尺多長的圓形管子。

由於做工的時候用了心,對接之後,效果還不錯。

“公子,你看這符合你的要求嗎?”老鐵匠對周卓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