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欽天監的推算,天光帝最終將登泰安山祭天的日子,定在了十月初十。

天光帝自然是想十全十美,可架不住這農曆十月,都該過立冬了。這天氣,可不是秋高氣爽,而是寒風嗖嗖。尤其泰安縣,本就是幾個大島嶼連著十幾個小島嶼,常年刮海風,氣溫也比內陸要低好幾度。

如此一來,真算不得好日子。

但這事兒誰敢跟天啟帝提啊。

原本欽天監還另外選了幾個日子,比如八月初八。可惜八月裡慶典不少,比如八月十五的中秋團圓,十六的萬壽節。

萬壽節就是給皇帝佬兒過壽。

今年因為天光帝要到泰安縣這邊祭天,中秋團圓宴跟萬壽節都是在路上過的。說起來也難得,地方上為討天光帝歡心更是沒少花心思。

其實九月初九這天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架不住天光帝那鑾駕看著浩浩蕩蕩的,每天前行的速度真心不快,甚至有點點慢。又隔三差五地休整兩天,能趕在十月走到泰安縣,已經是緊趕慢趕了。

為此,好些宮裡人腳上都是大水泡裡有小水泡,苦不堪言。因此累病的都不在少數,只不過大多不敢讓人瞧出端倪,生怕惹來殺身之禍。

但不管怎樣,十月初一這一天,近萬人的鑾駕已順利抵達泰安縣境內,準備在吉時緩緩爬上泰安山山頂。

泰安山不算太高,主峰玉皇海拔大約一千五百米,但山勢陡峭。靠近大海這一側,垂直角度接近直角九十度,這是海浪跟海風千百年努力下地結果。

至於另一側,山勢稍稍平緩些,大多也接近五十多度。

所以先輩們修建石階時,並非直道一路筆直衝向山頂,而是依照山勢盤山而上。遠遠地望去,那上萬階石階,連成一線,就好似一條銀白色的蒼龍盤在泰安山上,在晨曦嫋嫋雲霧間,若隱若現。

因為天光帝要來泰安山祭天,按理說聖旨抵達泰安縣時,程仕遠這個泰安縣知縣,就該下令封山。一來得組織人修繕整座泰安山,再者便是不讓周邊的百姓上山祭拜。

但程仕遠考慮再三,直到天光十九年將顧琬迎娶進門,才因為不得不修繕沿途道路以及石階,暫且封了泰安山。等到了今年,天光二十年,為提防夏秋兩季多發的大風,抽調了一大半壯丁修葺防洪堤壩,只留下約莫三分之一的壯丁,以及部分體弱婦孺,負責繼續修葺泰安山。

用程仕遠那原話講,幸好天光帝的鑾駕南下速度不快,要不然還真有點來不及。好在這一次有驚無險,可算趕在聖駕抵達泰安縣前,大致都修繕清掃好了。

原本,天光帝為顯誠意,得步行爬上泰安山山頂,架不住天光帝早已年過半百,身子骨真沒辦法跟常年在田間勞作的同齡人相比。

又得考慮到上山這一路山勢雖說平緩了些,到底有些狹長,於是天光帝稍稍特意下旨,稍稍輕裝簡行了那麼一丟丟。

在顧琬看來,也就是將十六抬的轎子,換成了八抬大轎,該有的隨行配置是一個都不少,並沒有太大改變。

因著此前大半個月的“投餵”,天光帝不忍顧琬上山這一路的辛苦,便賞賜了顧琬一個恩典,准許她搭乘小輦。

說是小輦,就是前後共四人抬的轎輦,至於轎子裡的空間,只是比顧琬平日裡出行搭乘的馬車略小一些,自然沒法躺直了,但佈置得很是舒適。

就這麼一頂,看著不起眼的小輦,雖不是獨一份的恩寵,最起碼隨行的朝臣裡,大多數還享用不到。

顧琬自然不會獨享這份恩寵,悄悄地將程仕遠給拐進了小輦中。這麼點其實並不隱晦的小動作,自然沒能瞞過天光帝的耳目,卻也引來了那些隨行朝臣的酸意。

畢竟程仕遠在隨行官員裡,那是品級最低的那一層,即便是顧琬這個被天光帝破格賜封為縣君,其實也只是正五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