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玄洋社遺孽(第1/2頁)
章節報錯
手機閱讀
明治維新後,倭國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品書網
1881年2月,以平岡浩太郎為首的一拔武士,在倭國九州地區的福岡,成立了以“破支那,勝俄國,吞併朝鮮”為最高目標的右翼政治組織,它是倭國民間第一個對外秘密情報組織,起名“玄洋社”。
在倭國九州島的西北面,有一片海域叫“玄界灘”。這片狹長的水域位於九州島與朝鮮半島之間,面積不大,卻是倭國進軍朝鮮半島的必經之路。只要越過“玄洋”,就可抵達朝鮮半島,也就意味著登上了夢寐以求的亞洲大陸。
16世紀未,統一倭國的豐臣秀吉,曾兩度派軍隊渡過“玄洋”,對朝鮮發動侵略戰爭。但強大的大明派出軍隊,兩度幫助朝鮮將倭軍打回小島上。“玄洋社”借“玄洋”為名,顯示了其跨越“玄洋”,再次登上亞洲大陸的野心。
不難看出,以征服亞洲大陸為核心的“大陸政策”,在倭國絕不僅僅侷限於軍國主義者或右翼分子,而是已經有了廣泛的社會基礎。
玄洋社表面上是一個民間組織,但軍方卻在暗中向其提供大量資金支援。從玄洋社成立的第二年起,倭國就形成了二條情報蒐集渠道,一條是軍部下屬的軍事情報機構,而另一條,就是玄洋社、黑龍會等一批民間情報社團。
玄洋社成立後,為實現所謂“大亞細亞主義”,向中國、俄羅斯、朝鮮、蒙古等國,派遣了大批浪人和間諜,刺探政治、經濟、軍事情報。1882年,頭山滿向中國派遣了大量浪人和間諜,蒐集各地政治、軍事情報,並秘密繪製地圖。
1894年中倭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倭國最終戰勝中國,玄洋社功不可沒。
從1881年至1945年,玄洋社成為倭**隊的鷹犬,在中國大陸、朝鮮、俄國的西伯利亞,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其罪行罄竹難書。玄洋社與倭國陸軍共同成立的“天佑俠”和“有鄰會”,直接策劃、參與、推動了甲午中倭戰爭等幾乎所有重要的歷史事件。
1945年二戰結束,倭國戰敗投降。第二年,黑龍會、玄洋社等均被盟軍取締。玄洋社的主要骨幹或被捕下獄,或隱姓埋名於鄉間,或流落海外。其中,玄洋社成員內田志明,攜掠奪的巨資,逃到東南亞,隱身在暹羅的首都軍貼市,1949年10月成立內田財團法人和內田小組,並逐步站穩了腳跟。
在整個五六十年代,當山口組在倭國國內逐步稱霸的血腥過程中,內田財團卻在內田志明的精心經營下,一改傳統黑幫砍砍殺殺的風格,依託產業和資本力量,逐步崛起。內田財團以雄厚的資金為基礎,投資、參股東南亞和倭國國內各行各業,並主動與當地富紳大戶通婚,逐漸實現了本土化。
內田志明還摒棄了倭國**的各種標誌性和臭不可聞的陋習,如紋身、幫會式管理、共**女、淫樂女會員等,使內田財團在短短二三十年間,快速實現了“上流社會化”,進而在倭國和東南亞“上流社會”迅速崛起,成為倭國重要的海外財團。
六十年代初,倭國自衛隊統合幕僚監部的統合幕僚長竹下正隆訪問暹羅,隱藏在內田財團內部的內田小組被委以重任,成為統合幕僚監部情報室不在編的海外情報機構。受到自衛隊暗中支援和保護,內田小組進入爆發式發展時期。
到八十年代初,主要“幹部”達到400餘人,分佈在世界各地的特工人數,達到數千人,成為隱秘世界一支令人恐懼的暗黑力量。
內田志明統御他的金融和產業王國,有獨到的招數。他的主要產業,分佈在以倭國本土和東南亞為中心的世界各大洲。在內田財團內部,建立了一整套的現代企業制度,他本人則是這個金融和產業帝國的太上皇。
內田財團的“核”,就是隱藏在財團內部的情報王國-內田小組。
他參照當地的土著部族管理模式,在他的情報王國內,則建立了一套嚴格、血腥的家族式管理制度。組長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組長之下設十大長老,長老之下有各級幹部。上級對下級,如君對臣、父對子,有生殺予奪大權。
內田小組對成員來源,有嚴格的規定。凡志願參加組織的,必須透過嚴格的審查,出身必須具備“純正”的倭國武士血統。審查主要是追溯家族史,其祖上在從鎌倉幕府時代起的漫長歲月中,沒有做過武士的人,一律不得進入內田小組。
內田倡導“忠君”和“武士”精神,能進入他的情報王國的,都是具有武士血統的右翼社會精英。在組織結構上,內田小組參照CIA,在各國駐有隱秘情報站,每個站除情報官員外,還要配屬若干行動組。這些情報官員和行動特工,必須要在位於軍貼郊外的“內田學校”內,接受長達一年半的正規訓練。
內田小組憑藉強大的財力,對貢獻巨大的特工,一般都會給予重獎,還要完成特工一個心願。幾十年來,小組內共有數十名功勳特工,被獎勵別墅、產業、女人或倭國政府要職。所有受獎特工的心願,也都一一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