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心願得償2
章節報錯
啊!
秦穀雨實在忍不住張大了嘴巴。
她看到了什麼?!
眼前的房子居然像一個圓圈一樣圍在了一起,高而厚的圍牆像是最結實的屏障將圍在裡邊的男女老少都嚴嚴實實的保護了起來。
這,這不就和秦穀雨所生活時代裡的客家土樓嗎?不能說一模一樣,基本上也是高度相仿嗎?
秦穀雨記得,從前大學有門民俗選修課,專門介紹過客家土樓,也叫客家土圍樓。
客家民居,圓形圍屋,等等,是世界民居中的一朵罕見的奇葩。主要分佈在福建地區,所以也叫福建土樓,據說都已經入選了《世界遺產名錄》了。
當時的老師因為本身就是福建人,所以提到客家土樓的時候也是與有榮焉,覺得自己非常有義務為福建以外的人普及一下客家土樓的知識。正好秦穀雨那段時間不忙,也就一節不落的把這個單元的知識全都聽了一遍。
秦穀雨記得老師還專門講過一個關於土樓的傳說。
傳說在明朝的時候,永定湖附近出了一個人品和相貌都非常出眾的姑娘。只是,那姑娘身世比較悲慘,父母在一場災難中不幸離世,只剩下姐弟二人相依為命,以割草放牛為生。
等到這位姑娘長到十六歲的時候,正好趕上皇帝選秀,當地的老百姓大都是南遷的皇親國戚的後裔,他們都知道一入宮門深似海,所以都不捨得自己的女兒進宮,因此都花了大價錢買通了官吏,避免了入宮的命運。只有這個姑娘因為家裡沒有長輩為她籌劃,只能入宮。
只不過,因為這姑娘長得實在是太美了,一進宮就入了皇帝的眼,被選為了貴妃,她的弟弟自然也就成了國舅爺。
過了幾年,貴妃思鄉心切,天天以淚洗面,皇帝心疼貴妃就下旨宣國舅進宮。
哪知道,儘管國舅爺見到姐姐十分欣喜,公里的錦衣玉食也讓他十分滿意,可是他還是對宮廷生活不適應,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就皇帝辭行先要回家了。
然後,在國舅爺出了宮門之後頻頻回頭,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皇帝問他原因,國舅這才說家裡的房子都十分矮小,不像皇宮的宮殿這樣金碧輝煌,高大宏偉,所以臨走的時候,就多看了幾眼。皇帝聽後哈哈大笑,恩准了他回家之後也可以蓋高樓深宅。
而國舅爺也當了真,回去之後就建起了高大明亮像宮殿一般的五福樓。
當然,這只是人們杜撰的傳說。說到客家土樓的真正來歷,其實也是與歷史密切相關的。
土樓裡的居民一般都是一種姓氏聚族而群居,相傳,她們原來都是中原一帶的漢民,因為戰亂、饑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一直到南宋時期,歷時近千年,才形成了客家民系。
而每一個被迫背井離鄉,漂泊無依的人,在流浪的過程中,所經歷的這種痛苦與艱辛,除了身邊陪伴著的家人、朋友,都沒有人可以理解。
不論是長途跋涉的筋疲力竭,還是人生地不熟的尷尬與難堪,這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靠身邊人的團結互助、同心協力去解決,一起去共同戰勝困難,度過難關。
因此,她們每到一處,都會將本姓本家人聚集在一起,就像是喬遷的雁陣,擠在一起互相取暖。
而正是因為這一點,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
而且,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都是比較偏僻的山區或者是深山密林之中,這種地方不光是蓋房子用的建築材料稀缺,而且山裡的豺狼虎豹、兵匪賊人也多,再加上客家人懼怕當地人的打擾與侵襲,他們就把“抵禦性”作為蓋房子的首要考慮因素,後來也就建造了這種城堡式的住宅群——土樓。
當時老師上課的時候還專們舉了幾個例子,不過,時間過去太久了,秦穀雨也想不起來了。
總之,這種建築方式既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夠防禦戰爭,把生活在其中的人民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社會,同氣連枝,榮辱與共。
迫於時間和當時的生存壓力,秦穀雨根本就沒能有機會去看看真正該的客家土樓是何等的震撼,沒想到,機緣巧合,來到大慶國,居然還能親眼看看這土樓的樣子,不得不說,是三生有幸了。
妲姆從小就生活在這裡,而且她還沒有成年,也沒有資格走出村子,也就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其實和她從小生活的地方有著天壤之別。
看到秦穀雨三個人一直盯著村裡村外使勁兒的看,實在是把見慣了自己家的妲姆看得一臉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