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這娘兩個要走,老太太還是挺捨不得。

因著秦穀雨第一天做工得了賞錢就給自己帶了半袋子米回來,所以老太太也樂意替她照看腦子不太靈光的秦娘。

好在秦娘不是個喜歡亂跑的人,話也不多。只是偶爾自言自語兩句,多半是在唸叨那個叫程郎的人,一會兒高興,一會兒難過的。

孫奶奶也不知道從何勸起,只能是勸她為了小魚兒,要想開些,也不知道她能不能聽得懂。

小魚兒之前說過,她孃的病時好時壞,想來腦子還是沒徹底壞掉,只是有了心病,估計病根兒還是在“程郎”的身上,還是要到京城裡找答案。

孫爺爺和孫奶奶自己也是普通人,想幫她們也是有心無力。

現在秦穀雨自己說要走了,也好,早到京城早寬心。

兩個老人家就一起幫著收拾起了要帶的東西。

從秦穀雨在秦小魚身上醒來的時候起,秦穀雨就知道她和秦孃的全部家當就只有一個包裹,之前也早已經整理過好幾次。所以說雖說是要整理行囊,其實也不過是看著缺什麼再添置些什麼罷了。

母子二人是奔著京城去的,身上也沒有多少銀錢,自然不用考慮僱什麼車馬,這遙遠而漫長的旅途都是要透過兩條腿像二萬五千里長徵一樣,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所以準備一雙結實耐穿的鞋子就成了當務之急。

臨時做鞋子肯定來不及了,更不用說自己和秦娘目前應該都不具備這個技能。

所以,秦穀雨決定還是到外邊的成衣鋪、製鞋鋪之類的買現成的好了。

古人有削足適履的笑話,秦穀雨才不想親自去演繹這個故事,就決定帶著秦娘上門去買。

正好孫奶奶給孫爺爺納鞋底也沒了布頭兒,因而就跟著她們母女倆一起出了門。

幸好有孫奶奶這個本地人幫忙,秦穀雨除了她和母親腳上穿的,還又每人備了一雙鞋子,都是經久耐穿,便宜實惠的東西。

回了家裡狠狠地向孫爺爺誇讚了一番孫奶奶,老太太大約是多年沒有當著孫爺爺的面被人這樣誇獎過了,還不好意思的很,以做飯為由,躲到了廚房裡,惹得大家一陣輕笑。

想著這一路要走好遠,中間必然有要露宿街頭的日子,秦穀雨還去雜貨鋪裡買下了一隻大小適中但結實耐用的水囊。

本來孫爺爺更中意讓她們裝涼水的,想著天氣炎熱,涼水解渴,但秦穀雨怎麼也過不了喝生水的坎兒,就還是堅持請孫奶奶燒了慢慢一袋的開水裝上了。

在轉雜貨鋪的時候,看到牆角里有一把落了好多灰塵的雨傘扔在那裡。今年夏天已經許久沒下過雨了,雜貨鋪的雨傘也買不出去,秦穀雨還厚著臉皮求店老闆讓了價錢,便宜點把雨傘賣給了她們。

旁邊有路過的行人,看到秦穀雨大熱的天反而買了雨傘都對她指指點點。

秦穀雨心大,也不以為意,你們懂什麼,誰規定雨傘必須擋雨的,遮太陽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呀。

在這個沒有防曬霜的古代,自己已經是個黑丫頭了,可不能再黑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