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解決百姓吃鹽問題(第1/2頁)
章節報錯
宋朝時期的工商業迅猛發展,各種貿易市鎮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四川地區更是出現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交子”。宋朝各大城市中茶樓酒肆、裊裊炊煙、街角叫賣交織成空前繁榮的市民文化,歌舞歡騰中極富文學價值的宋詞經久不衰,這其中湧現出一大批耳熟能詳的名字。
接下來江辰要大力發展工業,對外貿易,農業和文化產業。
這是一個供小於需的時代,這是個物資匱乏的時代,甚至娛樂匱乏的時代。
所以江辰要大力發展經濟和文化產業。
現在雖然取消了農業稅,卻是增加了商業稅,尤其是對外貿易的稅收。
而礦產和鹽統一歸國家管理,現在就是調整鹽的價格,讓所有人都吃得起鹽。
古代鹽貴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製鹽、運輸成本高;二是高額鹽稅及官商的壟斷。
1、提取成本高: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
計稅授鹽,令百姓輸錢,官府抑配食鹽,敷鹽錢隨夏秋兩稅一起交納。鹽課是按照鹽丁產錢高下折鹽輸納,高者每年無過500斤,每斤折錢14。8文,名曰鹽產錢。同時,官府在產鹽地置場榷賣,而鹽戶出售私鹽也徵其稅,謂之浮鹽錢。
所以古代的鹽貴是有綜合原因的。
私鹽,是指違反政府有關禁令而私自生產、運輸、銷售的食鹽。私鹽的產生和氾濫通常同政府的食鹽政策,特別是食鹽專賣政策關係密切。一般說來,在食鹽由民間自由生產、運銷的時期,既不存在為官府壟斷經營的官鹽,自然也就無所謂私鹽了,所以,私鹽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食鹽專賣制度(政策的直接產物。
所以鹽這麼重要的東西當然要官府控制。
為了解決鹽的成本問題。
海鹽生產,一般採用日曬法,也叫“灘曬法”,就是利用濱海灘塗,築壩開闢鹽田,透過納潮揚水,吸引海水灌池,經過日照蒸發變成滷水,當滷水濃度蒸發達到波美25度時,析出氯化鈉,即為原鹽。日曬法生產原鹽,具有節約能源,成本較低的優點,但是受地理及氣候影響,不可能所有的海岸灘塗都能修築鹽田,所有的季節都能曬鹽。空氣乾燥,日照長久,蒸發量大,鹽的產量就高,反之,產:量就低。在我國的北方鹽場,只有3月至11月才是曬鹽季節。
日曬法生產原鹽,其工藝流程一般分為納潮、制滷、結晶、收鹽四大工序。
江辰把自己知道的製鹽方法公佈出來。
而控制鹽的官府機構要重點稽查貪汙和私鹽的情況。
為此江辰還專門讓稽查局入駐這些部門,專門調查這些部門的賬本。
江辰希望的事是用成本價賣鹽,這樣普通人吃鹽的壓力就能減輕不少。
在古代要做改革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強勢如江辰做起來都不容易,何況是其他君王。
江辰只能盡力改變這個國家的制度,創造一個幸福感高的國家。
而且江辰要在皇家報紙宣傳華夏民族是最優秀的民族,這樣後代就有一種身為華夏人的優越感,就不會崇洋媚外。
具有民族優越感的個人會判定其他族群與自身族群或文化有關連,尤其是語言、行為、習俗與宗教方面。這種民族上的優越感可定義每個族群獨特的文化認同。對內群體的依戀,內群體優先於外群體,應該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普遍特性。
只有一直給人民灌輸民族優越感,這樣人民才不會有奴隸思想。
江辰正在建設一個相對平等的社會。
江辰把自己的理想告訴兒子,讓兒子當了皇帝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江辰知道他只能創造個基礎,而這個願望在他這一代甚至是兒子這一代無法實現,只能是幾代一起努力。
江辰把這個願望告訴兒子,希望兒子把這個願望告訴他的兒子,一代傳一代。
當然以後會怎麼樣,江辰也無法看到,只能做好眼前,最少青史留名。
還有兩個月陸含煙她們也要生產了,真是多子多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