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劉備的杯中知己(第1/3頁)
章節報錯
雒陽城外。
臨近十月的時候,關東諸侯已經全部到了雒陽。
就連據守潁川邊界軒轅關的董越、楊定二人,在得知董卓已死的訊息後,哪裡還有半分戰意。但又恐關東諸侯不會赦免自己二人,所以一直率兵死守關隘。
而這一路負責進攻的劉岱、橋瑁、袁遺等兗州諸侯實在有些差勁,麾下皆是新募計程車兵,就算面對戰意全無的涼州精銳,也是被打得節節敗退,一直不能破關而入。
可隨著劉備與袁術會師雒陽,雙方見楊定、董越如此頑固,便派出兩路大軍從雒陽進發,與劉岱等人夾擊楊定、董越,瞬間形成兩面包夾芝士。
劉備這邊,關羽與趙雲領軍,以荀攸為軍師,三萬大軍浩浩蕩蕩往軒轅關進發。
至於袁術這邊,馬騰與呂布也不甘示弱,甚至保持著領先關羽的進軍速度,以便早日拿下軒轅關。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情況,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關羽雖勇,卻並非魯莽之輩,更有趙雲為副將,而荀攸也是個慢性子,所以一路保持了穩紮穩打的姿態。
最重要的是,這一戰對於徐州集團來說只是錦上添花,最重要的是成功,而非速勝。
馬騰和呂布則不同,眼下即將到了分蛋糕的時刻,馬騰可不想再回涼州那個苦寒之地,自然急於表現實力,以求提升自己在袁術陣營的地位。
他急,新歸順的呂布更急!
軒轅關內的楊定、董越,是呂布歸順袁術後的第一戰,此戰的成敗,直接關係到以後術爸對他的態度。對於渴望榮華富貴,建功立業的呂布來說,自然要拼盡全力。
這就導致袁術麾下大軍無論是進軍速度,還是部隊士氣,都比徐州軍高上不少。
隨著兩路大軍加入戰團,軒轅關戰局急轉直下,本就絕望的楊定、董越,這下更加絕望了。
可兩人也沒有束手就擒,而是率軍與聯軍打了幾仗,結果自然是大敗而歸,連董越都被趙雲親手斬殺。
劉岱或許好欺負,但馳援他的兩路大軍,哪個都不是好相與之輩。
眼看大勢已去,董越又已陣亡,楊定哪裡還有一絲抵抗的念頭,只想著活命而已。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楊定率輕騎百名,一路從軒轅關向北而去。
此去前路何方,楊定不清楚,也不明白,但他知道軒轅關是呆不得了。
哪怕逃出京畿之地,隨便找個地方安生,也比死在這裡要強得多。反正隨行隊伍中,帶了許多金銀財寶,足夠他揮霍一生。
但結果跟楊定預想的有些出入,這些金銀雖然夠揮霍一生,卻輪不到他來揮霍。
有道是財帛動人心,失去了權勢的楊定對麾下親兵已經不具備威懾,這些赤裸裸的金銀就成了他的取死之道。
出了軒轅關,奔行不到百里後,楊定便被麾下親兵斬殺,財物也被哄搶一空。更有幾個膽子比較大的,帶著楊定的首級返回軒轅關外,進了馬騰的軍營,將首級獻上。
馬騰大悅,當場重了這幾個士兵。同時一面將楊定已死的訊息派人告知關羽,一面將楊定的首級懸示關內。
至此,關內的西涼軍已經沒有了抵抗的必要。軒轅關內原本有兩萬西涼精銳,前幾日打了幾仗後,再加上人心離散,潰逃了許多士兵,關內現在不過萬餘名士卒,此刻全部開城投降。
只是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投降可以,向誰投降,誰來受降?
西涼軍士卒自然不會管這個問題,可關羽、馬騰等人不能不管,他們作為此次獨自領兵出征的主將,自然明白誰來受降,誰的功勞就大一些。
如此功勞,二人自然不可能拱手相讓。
萬名降卒面前,關羽與馬騰對視著,眼中的目光都帶著凝重與嚴肅。
這一幕看得旁邊的呂布大急,他甚至想說,你們倆若不願意,那可以由某來受降。只是這種話也只能想想罷了。
正在猶豫不決時,荀彧站了出來。他的提議很簡單,那就是二人一同受降,降卒各得一半。
這種說法雖然有些赤裸裸,卻是眼下最為合適的辦法。畢竟劉備與袁術此刻還是盟友,而且此戰雙方功勞大抵相當。
聞言,馬騰和關羽思量半晌,最終同意了荀攸的提議。
利益劃分完畢後,雙方又客氣了起來。兩人並肩而行,一同受降,最後各自選了一半的降卒,盡興而歸。
只是可憐了剛剛趕到的劉岱等人,辛辛苦苦打了這麼久,損兵折將不說,甚至連口湯也沒能喝上。
他當然不高興,卻沒有表露出來,而且就算表露出來,馬騰和關羽也不會在意。
論關係,劉岱這種牆頭草從會盟之初就不討劉袁雙方的歡心。
論功勞,此次討董之戰,劉岱全程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