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李儒此人,史籍記載不多,甚至只有寥寥幾筆。

他就像一顆流星一般,忽然升起,然後便快速隕落。

留給青史世人的,只有毒殺廢天子的罵名而已。

但作為董卓的軍師,李儒真就如此簡單?

林朝不信,因為他還不至於蠢到這個份上。

至於其人究竟如何,早在林朝招攬到賈詡之後,便從賈詡口中得出了個大概。

從那以後,林朝便明白,若想殺董卓,必須得先過李儒這一關。就算沮授入雒的時候,林朝也曾囑咐過他要避開李儒行事。

董卓若真採納李儒之計遷都長安,這是關東諸侯最不想看到的局面。

自光武帝劉秀遷都雒陽以來,一個名為東漢的朝代應運而生,關東士族也跟著興盛繁榮。

事實上,雒陽周邊就是關東士族的基本盤。只要聯軍能攻破雒陽八關,雒陽城中的世家說不準會來個裡應外合,直接把董卓給賣了,就算來一出‘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戲碼,也不是不可能。

可要是董卓把劉協弄到長安去了,再想搶回來,幾乎是不可能的。

雒陽距長安千里之遙,路上艱難險阻,又有數座雄關以為屏障。關東聯軍就算打上十年,都不一定能從雒陽攻到長安。

再者,長安地處關中,已是三輔之地的邊緣,又臨近涼州地界。那裡可是董卓的大本營,董卓若據城而守,足可稱得上是固若金湯。

最要命的一點在於,李儒這一計直接把雒陽變成了一塊飛地,甚至當成了誘惑關東聯軍的誘餌。

一邊是不可能被攻下的長安,一邊是唾手可得的雒陽,本就人心不齊的關東諸侯會如何選擇,答案已經不需要考慮。

如此禍水東引之計,足可見李儒之狠辣!

但這對林朝而言,也算不得什麼。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李儒此計無解,但他是針對關東聯軍。

而林朝從始至終的目標,都只是董卓一人而已。

李儒測算的,是一眾關東諸侯人性中的貪慾。攻擊面很廣,卻未免不夠準確。

林朝稱量的,是董卓一個人的心理。雖然只是單體攻擊,但更容易把握。

雙方的博弈,壓根就不在一個頻道上,自然談不上誰高誰低。

一念及此,林朝開口道:“文和,關於袁本初斷糧之事,你怎麼看?”

賈詡輕撫鬍鬚,微微一笑道:“此事雖然蹊蹺,但袁本初並非愚蠢之人,縱然不想聯軍建功立業,但絕不至於如此明目張膽斷糧。箇中必有內情,只是某暫時不得而知。”

聞言,林朝也點了點頭。

袁紹不是蠢貨,縱然暫時被袁術壓制,也不會幹出這種自絕於諸侯之事。但這件事卻真的發生了,所以裡面必然有貓膩。

但這已經不重要了。

袁紹負責後勤排程,不管他願不願意,斷糧成為既定事實的那一刻,他就註定要承受袁術以及一眾諸侯的怒火。

之後,便是聯軍四散開來,進攻雒陽八關的時候。

這一場討董之戰,也會由此進入第二階段。

林朝早就知道這幫關東諸侯靠不住,也沒指望靠他們擊敗董卓,所以在第一階段大部分時間都選擇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