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南皮城。

袁紹最近一段時間很忙,忙著招兵買馬,忙著清掃盜賊,忙著把整個渤海郡納入自己囊中。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忙著為自己製造聲勢。

自去年董卓廢立天子,改元初平之後,作為最堅定的反對者,袁紹生怕董卓會加害自己,於是懸節於上東門,直奔冀州而來。

袁紹雖是匆忙逃竄,但因為其聲望,一路上收到各地士族熱情的款待,身邊更是聚集了一大批的追隨者。

要說今時今日,袁紹在清議界的聲望,可謂是如日中天。

昔年,袁紹曾效仿光武兄弟,結交遊俠,豪商,士族門閥。更是以藉著母喪為名拒不出仕而隱居洛陽,暗中結交天下黨人,為其人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黃巾之亂爆發,劉宏不得已解除黨禁,何進馬上就想到了袁氏當代最出名的子弟,那就是袁紹。

何進徵辟袁紹為官,又以其為心腹,藉此拉攏汝南袁氏,也是給天下黨人做個典型。

後來袁紹又有誅殺宦官的功勞,更是為天下人所仰慕。

所以,袁紹說是逃亡,其實就是在旅遊,一路上的世家大族聽聞袁本初到來,紛紛上前求見,設宴款待,末了還獻上美人,以供袁紹在旅途中無聊時,也可以解解悶啥的……

可還沒等袁紹到冀州的時候,董卓忽然玩了一個騷操作。

這個操作神奇的程度,不亞於張八百打孫十萬。

董卓心中雖然隱隱有些看不起世家,但也知道要想掌控朝堂,掌控天下,一定要跟這些人合作。

於是,他在伍瓊,何顒,鄭泰等人的建議下,徵召當今天下名士入朝為官。

如荀爽,韓融,陳紀,蔡邕等人。

其實這也沒啥,畢竟這些人在靈帝朝的時候就屢次受到徵召,只不過大多都沒有應命而已。

開玩笑,你皇帝想禁錮就禁錮,想用就用,我還要不要臉了?

由此可見,這些人連皇帝都不想搭理,又怎麼可能理會董卓。

所以徵召的效果,不是很明顯……

嗯,一個都沒來。

對此,董先生十分生氣,派官吏上門,對這些所謂的大儒名士,進行了一番友好的勸說。

內容大概就一句話……敢不去就殺頭。

這下,這些人欣喜若狂,表示董先生真乃大漢擎天之柱,紛紛痛哭流涕的表示,我等願誓死追隨董太尉,急忙動身往雒陽而來。

其實這個操作也沒什麼,畢竟這些人都是當世大儒,道德楷模,雖然心中不爽董卓友好徵辟的行為,但在雒陽也不至於鬧出什麼事來。

但是後一個操作,就很要命了。

董卓為了獲得世家的好感,於是下詔徵辟世家子弟去地方任職。這其中就包括了韓馥、劉岱、孔伷、張諮、孔融、應劭、張邈等人,紛紛授予太守,刺史之位。

同時因為袁隗在朝理政,縱然討厭袁紹,董卓還是決定不計前嫌,大度地給袁紹任命了一個渤海太守,並且賜爵邟鄉侯。

袁紹跑路了,可他小弟曹操還在,董卓也大度的給曹操封了個官。

但曹操又不傻,怎麼可能跟董卓合作,於是也棄官而逃,到了陳留就散家財,合義兵,號召天下諸侯討董。

好傢伙,老董一頓操作猛如虎,等於把刀親手遞給了別人!

徵召名士入京可以,畢竟董先生在雒陽有十萬重兵,這些人在他眼皮子底下,自然翻不出什麼浪花。

可是去了地方的那些人,這回是真的對董先生痛哭流涕地謝恩,可傷人之後,這些人馬上改頭換面,開始聲討董卓,並且隱隱有起兵的意思。

董太尉提拔之恩,我等無以為報,唯有起兵征討,才能聊表寸心。

這下董卓徹底憤怒了,同時也有些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