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 重現文教之盛(第1/4頁)
章節報錯
臨淄城有門,名曰:稷門。
此時的林朝,就站在稷門前,望著高大且殘破的城門,目光微動,默默凝視著。
城門雖幾經修繕,但如今上面斑駁的殘漆, 還是能看出歲月流逝的痕跡。就是這樣一扇古老的城門,不知見證過多少興盛成敗。
九百年前,周天子勢弱,適逢天下諸侯相互攻伐,禮樂崩壞。
管仲橫空出世,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確立了尊王攘夷的意識形態, 並藉此重新組建了當時的秩序。
正因為齊桓公與管仲這種天下為公的精神,和足以掌控秩序的實力,導致諸侯競相拜服,紛紛表示願意團結在桓公周圍,為恢復天子、諸侯、貴族、黎民的秩序而奮鬥。
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天下諸侯確立了兄弟鬩牆,外禦其侮的統一標準。華夏與夷狄的分別,正式拉開界限。
直到數百年後的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在邊境對峙,因匈奴入寇,趙國率軍擊之。
面對如此天賜良機,就算是有虎狼之稱的秦國,也沒有趁勢進攻,反而按兵不動。
秦國當時的想法很簡單,你趙國勝,那咱們接著打。
你趙國敗,那就我來教你應該怎麼打匈奴。
雖有種種客觀因素限制, 但秦國終究沒有與匈奴合擊趙國,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兄弟之爭與抵禦外敵的區別。
齊桓公雖然沒有善終, 甚至被活活餓死,但他率先稱霸於諸侯,等於為天下開了個好頭,因為他的所作所為都在影響著當時大國的行為準則——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你享受了多高的待遇,那你就要承擔多少責任。
這很公平。
六百年前,天下進入戰國割據時代。
在這個昔年齊桓公統合諸侯的地方,發生了一場蓄謀已久的政變,史稱田陳篡齊。
田姓陳氏之人,篡奪了齊桓公後代的位置,卻並沒改掉這個深入人心的國號,依舊稱自己為齊國。
而後田陳的第三代君主田午上位之後,為了招攬賢人,治國安邦,索性在臨淄城內修建了許多館舍,特意供百家傳人在此坐而論道。
嗯,包吃包住的那種。
此舉曾一度招致齊國高層宗室的反對, 但田午依舊堅持推行。
他的這番態度, 終於打動了天下諸賢, 爭相奔齊國而來。
這些人都是誰呢,有孟子,有鄒衍,有申不害,有淳于髡,還有荀子……
可以說,當時最有名的學問大家,都曾在臨淄坐而論道,交流學術思想,形成了物理層面上的百家爭鳴。
也正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才為後來齊威王、齊宣王在位時的齊國興盛提供了可能性。
而這些先賢辯論交流的地方,名叫稷下學宮。
顧名思義,就是在稷門附近修建的學宮。
而這位叫田午的齊國君主,死後的諡號,也叫齊桓公。
可以說稷下學宮的興盛,標誌著古代華夏的文化思想進入到了一個巔峰時期,雖然只有短暫的輝煌,卻能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使後世人追慕不已。
而後數百年,始皇帝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諸子百家逐漸沒落。就連這個昔年孕育過黃老之學,建立過稷下學宮的臨淄,也在漢末張角三兄弟起義的動亂中,受到極大破壞。
先賢已逝,今人何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