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抬眼望去時,只見上面有三個詞語——財富、聲望、有生力量。

嗯,這就涉及到劉備的知識盲區了。

扭頭看向關羽和呂虔時,發現二人也是一臉懵逼,比自己好不到哪去。

這下劉備放心了,於是開口笑道:“子初,你就不要故弄玄虛了,直接說吧。”

“好,待朝一一分說。”

林朝先是指著財富二字笑道:“玄德公,朝以為這天下自古以來並無義戰。不管戰爭初衷為何,打仗總是要流血死人的。既然打仗是為了更好的長治久安,那就不能漫無目的的用兵。諸如此前泰山之戰,咱們雖然粉碎了曹孟德的陰謀,但版圖消長之間,並無任何益處。若非曹孟德先心懷不軌,這一仗是絕對不能打的。

所以,朝以為戰爭的結果,必然要對我徐州有益,或是對天下有益。朝所指之財富,便是人口、土地、城池。這三樣東西,若是一樣都不能得,此戰不打也罷。”

這個說法雖然有些赤裸裸,但在場都是明白人,自然不會指責林朝不仁,當即都點了點頭。

“至於聲望,那就更好理解了。”林朝繼續解釋道,“聲望既可以看做是人心所向,也可以看做是人心所懼。正如此次子煦率先進攻泰山,雖不能獲得實質好處,可若是大勝,足可使曹袁麾下諸侯畏首畏尾,無形中削弱了此次戰爭的難度。”

“至於第三點有生力量,則是重中之重。”林朝說到這裡時,目光中滿是凝重之色,“這世上諸多事物,都需要時間的。糧食成熟需要時間,人口增長需要時間,這些便是所謂的有生力量,也是天下的根本。

朝以為,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因此不必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更何況眼下敵軍勢大,咱們更應相機行事,必要時可示敵以弱。只需關鍵處勝一場即可,之前諸多損失便能彌補回來。”

話說到這個份上,劉備也不是不知兵之人,當即點了點頭,開口道:“子初你的意思是說,此戰咱們不需要在乎一時成敗,哪怕多丟幾座城池也無妨,只需存續力量,最後一戰取勝即可?”

“不錯,昔年高祖數戰皆敗於項籍,而垓下一戰功成,霸王烏江自刎,高祖坐擁天下!”

林朝握掌成拳,滿臉正色道:“今次玄德公不妨以史為鑑,如此,此戰可勝矣!”

這一戰的原則很簡單,示敵以弱的同時,儲存己方財富以穩固實力,消滅敵軍有生力量作為手段,最後可一戰而勝。

谷貆

至於過程中損失一些聲望威名,也是在所難免之事,反正最後贏了這些東西都會回來。

聽完林朝的計劃部署,劉備思慮半晌後,最終站起來一拍桌案道:

“好,就依子初所言行事!”

聞言,林朝、關羽和呂虔都站了起來,拱手齊聲道:“謹遵主公鈞命!”

既然已經定下了大略方向,那就沒什麼好猶豫的了。

第二日,劉備召集內府和徐州所有核心成員,然後在眾目睽睽之下,取出了天子賜予的黃鉞,交到了林朝手中,以示下放兵權,將此戰的指揮大權全都交到了林朝手中。

其實僅憑劉備鈞命和林朝在徐州的威望,也已經足夠排程大軍了。

只是眼下徐州一切都步入正軌,就算劉備身為主公,行事也不能像之前那般隨意,不然便等若無視法度,不以利統治。

眼看林朝接過黃鉞,劉備對群臣大聲道:“去歲董賊造逆,吾興義兵而伐之,功成而身退之時,天子賜下黃鉞,令吾有匡朝輔國,征討不臣之責。

今曹操袁紹沆瀣一氣,意圖造反,天子聞之,即命吾興兵伐之。吾既食朝廷俸祿,自該捨命相報,今興兵十萬,以討逆賊而匡社稷,上承天意,下安民心!

天子詔令在此,爾等皆當奮勇殺敵,建功立業以求封妻廕子!

吾府中有長史林子初,驚才絕豔,雖張良、蕭何不能及也。吾欲以討賊大事相托,故此以天子所賜之黃鉞暫借。

凡戰事其間,爾等宜謹遵長史之令,見黃鉞如同見吾。若有不遵者,吾必嚴懲不貸!”

言畢,劉備依照拜將之舊例,向林朝拱了拱手。

林朝躬身還禮,將黃鉞捧在懷中,總算是完成了一套禮儀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