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董卓當政時,袁紹不滿董先生的所作所為,遂懸節於上東門而奔冀州。當時董卓還想緩和與世家大族的關係,便遙拜袁紹為渤海太守,賜爵邟鄉侯。

渤海郡在冀州的最東邊,雖地處邊緣,但周圍盡是平原沃土, 也算一塊不錯的地盤了。

可彼時的袁紹,官爵照收,兵馬照籌,儼然是把董卓當成了繼宦官之後的下一波對手,叫囂著要將其打倒批臭。

因要籌措糧草兵馬,袁紹自然沒有心思搞發展。本應該作為袁紹老巢的渤海郡,袁紹根本沒待多少時日,甚至壓根沒管過渤海的情況。

說是出逃冀州,其實袁紹除了司隸地界, 抵達鄴城後就停了下來,並且當即引領了反董浪潮。只不過讓他沒想到的是,之後董先生便派出了韓馥上任冀州牧。

不過還好,韓馥昔年為袁氏的門生故吏,兩人倒也配合默契。

畢竟他袁本初的征途是雒陽長安,是整個大漢!

又豈能被一個區區的渤海郡給束縛。

而討董結束後,袁紹開始琢磨起了如何佔領整個冀州,就更沒有心思去經營渤海了。

於是,渤海郡名義上的主官袁紹,從始至終都沒管過這裡。

簡單點說,就是袁紹在渤海郡的統治度不高。

關於這點,此刻正準備北上進攻渤海的趙雲,也是心知肚明。

就算趙雲和張遼不懂這個道理,軍中隨行的郭嘉、荀攸等人,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戰前會議上, 趙雲詢問眾人的意見時, 郭嘉馬上提出了這點。

郭嘉當眾指出了此次戰爭的基本勝負概念, 應當趁著袁紹立足未穩之時,給予冀州方面沉重打擊,最好打出讓袁紹三五年內不敢東顧的戰果。

用兩萬人拿下冀州,顯然不太現實,所以要思考的是,如何取得最大的成績。

所以,郭嘉的意思是直接北上越過濟南和平原,直奔渤海而去。

若一切順利,便能把三郡連成一線,形成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面。最好能在袁紹反應過來之前,據黃河而守,打一場阻擊戰。

之後局面的主動性,就完全掌握在了己方手中。到時候是進是退,是戰是和,都是自己這邊說的算。

這個想法說完後,立即得到了在場所有人的贊同,就連急著要為韓馥報仇的審配和張郃,也都默默點了點頭。

袁紹已然成勢,非一戰可滅之敵,想要成功報仇,總要徐徐圖謀。

郭嘉說完後,沮授也站起來補充道:“年初時,林長史曾有言,我徐州下一步的大方略,應當是起兵平滅青州黃巾餘孽。而眼下冀州雖然有變,卻也是一場短暫的戰爭。大的方向不會變,此時若能拿下濟南、平原、渤海等三郡,那青州黃巾餘孽,就成了甕中之鱉,必能剿滅。”

聽完了郭嘉與沮授的意見,趙雲又將目光投向了一直划水的賈詡和荀攸,開口問道:“二位先生的意見呢?”

雖說劉備最喜歡郭嘉,林朝很推崇沮授,但趙雲可是親眼見過賈詡和荀攸的厲害,一直將兩人奉為僅次於林朝的大才。

昔年河東的兩場大火,燒死了不知道多少休屠部族人和白波黃巾,也奠定了荀攸在劉備集團的地位。

而大陸澤旁的一場謀算,賈詡也展現了當世頂級謀士應有的水準,讓趙雲大為震撼。

聽到趙雲主動問話,賈詡和荀攸相視一笑,隨即點了點頭,表示沒什麼需要補充的了。

有道是英雄所見略同,郭嘉和沮授能夠同時認同的方案,就足以證明這是最佳途徑,賈詡和荀攸自然沒有反對的道理。

眼看所有人都一致贊同,趙雲便一拍桌案道:“好,那就進攻渤海,襲擊袁本初老巢!”

經過半個月的長途跋涉後,趙雲率領的兩萬大軍,一舉越過了濟南和平原,進抵西平。

往北三十里,便是渤海門戶重合縣,距離重兵駐防的渤海郡治所南皮,也只有不到二百里的距離。

早在大軍抵達的兩日之前,作為先鋒的張遼就已經率五千人到達,並且觀察過重合城中的動向。

張遼作為沙場宿將,自然能看得出,此時的重合與往常無異,城中防備鬆懈,根本沒覺察到戰爭的到來。

而重合城牆高不過四丈而已,根本不是什麼堅城,必能一戰而下。

當張遼將這個訊息回稟趙雲的時候,偷偷離家出走的張飛馬上叫囂著要親自帶兵進攻重合,拿下首功。

畢竟此番自己是從郯縣偷偷溜出來的,若此戰不能建功,回去劉備肯定要收拾他。

嗯,就算能夠建功,回去後劉備應該也會收拾他……

谷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