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吃席達人狂喜(第1/3頁)
章節報錯
早在會議之前,林朝就總結過這次會議要做的事情——確定未來幾年徐州對內的治理方案,以及對外的擴張方向。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高層人事變動。
劉備集團現階段已經初具規模,麾下兵馬戰鬥力不說當世第一,也能算得上是一流水平。要想再往上提升,那就只有一個方向,提高組織效能。
之前的徐州十二從事,雖然每一位都是大才,但分工並不明確,手中權力彈性也很大,除了荀彧被確定為後方大總管之外,其他幾人都只是掛名虛職,頗有種哪裡需要哪裡搬的意味。
討董之前,這種模式當然沒問題,但討董之後,以現在徐州的發展速度,再不明確職權可就不行了。
所以,林朝才會搞出一個內府來。
至於內府的性質,政出內府這四個字已經表述的很明確了。
也就是說,除了軍事行動和其他四府的事物之外,劉備治下的所有政務,都要經過內府來公議裁斷。
既然這個部門有如此大的權力,那入府的人選就要慎重斟酌。
按照林朝的構想,內府成員,最好是負責某一具體事務部門的首腦兼任。
田豐現在負責整個徐州的賦稅,屯田,那他便以徐州從事和屯田都尉的身份入府。
荀諶即將出任中正府令,以後負責整個徐州士人的選拔升遷,也可以入府參政。
一言以蔽之,要用熟悉民生政務的人入府參政,如此制定出的政策,才不會偏離實際,才能創造一個四海清平的盛世。
從另一方面來說,內府的出現,幾乎等於削弱了林朝手中的權力。
原本的徐州,除了劉備明確做出決斷的事物外,林朝這個長史兼監軍,完全是軍政一把抓,手中權力大的沒邊。
草創時期,這種模式當然可以,但隨著劉備集團步入正軌,林朝手中的權力就不能無限大了。
無限大且不被制約的權力,最終難免出現利令智昏的局面。
林朝深知自己不過是中人之姿,只是掌握一些超前的思想與見識而已,若一味攬權不放,一個疏忽就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
儘管手中的權力被內府分化,但以林朝目前在劉備集團的威望,就算內府創立,他還是能像之前一樣大權獨攬。
規矩這玩意,絕對有必要建立起來,不然以後的繼任者沒有自己一般的見識與格局,卻要掌握和自己一樣的權力,那可就不好了。
軍政獨斷的局面,從林朝開始,也從林朝終結。往後的群臣裡,再也不可能出現像林朝權力這麼大的人了。
眾人當然也明白內府意味著什麼,所以當林朝準備決斷入府參政人選的時候,眾人全都屏息凝神,目光中隱隱含有期待。
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林朝也沒有猶豫,直接轉身在石板上寫了幾個名字。
荀彧、田豐、荀諶、崔琰。
荀彧掌一州政務,事無鉅細,皆參決之,自然可以入府。
田豐掌一州錢糧賦稅,另有屯田之責,也可以入府。
荀諶掌一州人事,大小官員的升遷都要靠他評量,也應該入府。
崔琰掌一州風紀,負有監察彈劾百官的職能,入府也是理所當然的。
至於郭嘉、荀攸、賈詡、沮授等人,林朝並沒有安排他們入府。因為內府只負責政務,而不負責軍事,等什麼時候設立參謀部的時候,才是用到這幾人的時候。
而且你看這幾人,一個酒鬼,一個面癱,一個老銀幣,還有一個摸魚帶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