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今,跟異族打仗都是一筆很不划算的買賣,卻又不得不為之。

究其緣由,只因異族皆窮橫之輩,不事生產而只會破壞!

大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殺人盈野卻不知存續,可謂目光短淺。

跟他們一比,哪怕是大漢忠良董先生都顯得人畜無害。

可異族真的很強嗎?

倒也未必。

饒是昔年把高祖劉邦圍困白登山的冒頓單于,已然是匈奴最強盛的時刻,但在之前一系列戰爭中,漢軍也是勝多敗少。

最後劉邦一著不慎,被困白登山上七天七夜,匈奴卻根本無法突破漢軍的陣線,只能跟劉邦講和。

不然以冒頓單于的雄才大略,又怎麼可能因為女人的枕邊風就放過劉邦?

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誰窮誰有理並不是後世才有的現象,它在西漢初年就已經有所體現。

異族南下,根本不是要佔領這大好河山,他們也知道自己無法攻佔中原,索性不如搶一票就跑,壓根沒什麼長遠打算。

所以這些不習王化的蠻夷根本不能稱之為強盜,最多隻能算小偷而已。

可凡事破壞容易建設難,異族每南下一次,中原王朝就得遭受破壞,哪怕不是毀滅性的打擊,但建設的速度能怎能比得上破壞?

所以這些不怎麼強的蠻夷,造成的破壞卻是難以估量的。

以正因如此,漢武帝才會傾天下之力,而討伐匈奴。

事實上,兩漢數百年以來,雖然打得周邊異族俯首稱臣,但自身付出的代價,可謂是極其慘重。

那些因戰爭而死計程車卒、民夫,那些因沉重賦稅而被迫賣兒賣女的底層百姓,比之異族人數何止十倍百倍!

但即便如此,這仗也不得不打!

說到底,這並不是生存與毀滅的問題,而是尊嚴與利益的問題。

在這兩者之間,大漢果斷選擇了後者。

因為漢朝深知一個道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今年異族南下搶一波,明年異族又來搶一波,若一直放任不管,後年來搶的異族可就多了。

若給周邊這些蠻夷樹立起了一個軟弱可欺的形象,難保他們不會真的生出入主中原的妄念!

關於這一點,後世某晉和某宋應該深有體會。

所以此次北征,林朝不僅要滅絕一直敢南下入寇的鮮卑,更要藉此向周邊蠻夷昭示一個道理。

你們這些狗東西最好老老實實的不要搞事,不然等待你們的只能是身死族滅!

敢覬覦大漢者,耶穌也留不住你,我林子初說的!

所以這場漁陽城外的阻擊之戰,不僅要贏,更要贏得漂亮。

“監軍,敵軍已至十里之外!”

中軍大纛下,林朝聽著探騎稟報的訊息,不由點了點頭,開口道:“再探!”

“唯!”

探騎縱馬離開後,林朝指揮著車駕來到了大軍陣前,開始最後的戰前動員。

“諸位!”

眼看林朝走到面前,全軍上下頓時屏氣凝神,都將目光放到了林監軍身上。

望著麾下數萬大軍,林朝絲毫沒有即將開戰的緊張感,而是正色朗聲道:“列位將士,蠻夷形同畜生,歷年寇我邊境,殺我百姓,與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凡我大漢官兵,無不痛心疾首,夙夜難寐?

但某現在就告訴諸位,咱們復仇的時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