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現如今的權力結構,皆是林朝一手造就。對此,劉備也是非常放心的。

作為君主,劉備之所以對林朝有著毫無保留的信任,除了他本身豁達寬仁的性格因素之外,還有三個重要原因。

其一,歷史的慣性。

縱觀以往的歷史,哪怕追溯到三代以上,都鮮有臣子篡位的成例。

權臣不是沒有,諸如伊尹、周公、乃至後來的霍光等人,都是能左右江山社稷的權臣。但這些人中除了王莽以外,都是真正的忠於社稷之臣。

即便是漢初剷平諸呂之亂的周勃、陳平等人,也沒有自立為王,而是選擇了劉氏子孫繼承大統。

可見時至今朝,人臣皆少有篡位之心。

其二,他與林朝結識於微末之間。

昔年中山起兵時,他劉玄德不過一縣尉,而林朝卻已舉孝廉即將入仕,兩人的地位實在說不好誰高誰低。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林朝毀家紆難支援劉備起兵,等同於帶資入股,一路走來又居功至偉。就算是昔年蕭何之於劉邦,也沒有如此境遇。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林朝掌權而不專權。

這些年來,無論時局如何變動,劉備集團的實力如何擴大,林朝都很好得把握了君臣之間的平衡。

政務上,林朝設立內府,將手中之權平攤分化。

兵馬方面,林朝設立了換防政策,同時強烈勸諫劉備沒事就去軍中走走,加強與將士們之間的情誼,一舉消除了士兵只知將軍而不知君主的隱患。

至於個人聲望,林朝這幾年一直將撫民以生的政策成果,努力轉化為劉備的名聲。

如今的徐州,政務方面大家可能會出現分歧,但在士兵和百姓的心中,劉太尉之名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從。

說句不客氣的話,只要劉備一道禁令,任何人都調不動一兵一卒。

只要劉備登高一呼,百姓必然景從如雲!

如此一來,劉備不怕任何人奪權,自然也就能大膽放權。

至於私交方面,荀彧荀諶等人雖是治世之大才,卻不是他劉玄德無話不談的朋友。郭嘉雖然跳脫隨性,劉備最是脾氣相投,但可惜不太穩重。

只有林朝一人,與劉備仿若民間夫妻一般,彼此知之甚深,凡事必先商議一番。

也正因如此,劉備入城便宣佈今晚設宴款待百官,隨後命百官自行散去,卻帶著郭嘉一同到了林朝府上做客。

當然,那塊石碑也被一同抬進了林府。

雖然郭嘉曾言徐州能解此讖言者不過三人,但劉備還是想先聽聽林朝的意見。

廳堂中,劉備也不買關子,直接指著那塊石碑道:“子初,你對讖緯一道,可有鑽研?”

林朝故作驚訝的看了石碑一眼,這才拱手道:“玄德公明鑑,朝昔年師從鄭公,先學算學,而後鑽研經義。至於讖緯之道……倒只是略懂皮毛而已。”

“略懂就好,略懂就好……”劉備聞言大笑,指著石碑道,“子初,你且看此碑文究竟有何深意?”

聞言,林朝只得假模假樣看了一會,又皺眉思索了一會,看得旁邊的郭嘉想笑又不敢。

其實林朝派人雕刻碑文的時候,並沒有想太多,而石碑上的六句話說是讖言,倒不如說是字謎。

讖言還好,可這個時代玩字謎的方式尚未普及。所以莫說劉備,縱然是郭嘉和賈詡,也看得一臉茫然。

林朝之所以疑慮思索,一者是做給劉備看的,二者便是在考慮這玩意要不要由自己解出來。

思索半晌之後,林朝終於決定還是有自己來解。

不然石碑弄到老師或者蔡邕那去,倆老頭不明其意,一番查閱經典後按照讖緯的方式來解,指不定會給出什麼答案呢!

反正稱王之事自己之前撇得足夠乾淨,此時出手倒也不怕。

想著,林朝臉上的疑慮變成了驚喜,對劉備一拱手道:“恭喜玄德公,此乃上蒼受命,預示玄德公將成就大業!”

“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