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淵用手拈起地圖,舊羊皮般的觸感溫和,他將地圖反過來,後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字。

年輕家主瞳孔一凝,赫然發覺這些字跡前後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而是正統前六十二代家主共同所書。

開篇即表明時間,唐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貞觀十七年。

李龍淵飛速回溯歷史,那一年,正值太子李承乾造反,被廢!

兒時,李龍淵不僅對自己的名字,也曾對祖父的名字產生過異議。

畢竟讀過史書的人都知道李承乾這位廢太子的名聲,重名者行走在外難免不便。

可祖父只是笑笑,說這是他出生時族老卦算所得,取自“承繼家業,總領乾坤”之意。就再無下文。

第一代家主的傳記上寫著,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夢中遇龍,其口吐人言:“既失天命,不若長生。”

當時李承乾患有腳疾,長期居於宮闈,一舉一動都受到大臣挑剔的規勸。

例如修建一所宮殿被指責過於奢侈,和宦官玩在一起就被指責為荒淫無道的秦二世。

自長孫皇后去世後,李承乾就在這種高壓環境下變得愈發叛逆,從一個面容俊朗,性情仁孝的太子變為沉溺聲色犬馬,放縱高歌的瘸子。

後來甚至寵愛上一個“美姿容,擅歌舞”的太常樂人,喚做,稱心。

沒人知道這伶人是男是女,她美的分不出性別,史書也沒有記載。當然,後世總喜歡用更惡趣味的目光去猜測這件事。

可身為東宮太子,未來的天子,對一個伶人過於優厚的愛更甚於毒藥。

當太宗皇帝李世民知道這件事,就以為是這名喚為“稱心”的伶人用巫術蠱惑了太子,大怒之下賜死這伶人。

使原本就漸生齟齬的父子間產生一層厚重的隔閡。

本就因長孫皇后之死而悲慼的李承乾再遭打擊,甚至在宮中為死去的伶人贈官樹碑,終日哀悼,醉生夢死。

就是這時候,他於醉夢中看見了一條龍藏於雲海。

“何以教我?”,太子問。

“戀棧不去者死,壯士斷腕者或可生。”

當時正值皇四子李泰恩寵日隆,時傳有人君之相。

李承乾遂提兵謀反,起軍逼宮,事情敗露後,太宗網開一面,廢為庶人貶斥黔州。

廢太子在暗中整合勢力,收納願意跟隨的部眾隱姓埋名,創立正統。

於貞觀十九年以病逝之名,金蟬脫殼,從此再無大唐太子李承乾,唯有李氏正統第一代家主。

此後,李承乾藏於幕後四處尋找長生之術,十七年後病逝。

李龍淵洋洋灑灑看完第一代家主的生平,只是有些歲月的恍惚感,好像隔著悠久漫長的時光經歷完廢太子的全部人生。

少年時的肆意飛揚,成年喪母的陰鬱,中年失愛的痛楚,因為至高無上的權力與父親愈發厚重的壁障。

至於正統起與唐代的隱秘,李龍淵倒是早有猜測,畢竟祖父建立的集團就是盛唐,用牡丹做品牌,又是李姓。

以百年四代人的正常延續來看,六十二代就是1500年左右,時間上也吻合。

唯一讓李龍淵感興趣的是用文言文記載的傳記裡所提到的“龍”,以及那句“既失天命,不若長生。”

那條藏匿於雲海的龍,很像霸下。這也意外著,正統自第一代家主起就掌控著尼伯龍根超過千年。

“至於天命和長生,都是每個人所追求的東西啊。可惜,得氣運者往往不得長生,兩者必須選其一。因此對於虛無縹緲的長生,也只有在皇帝壽命將近的時候才會產生念想,自古燒丹鍊汞,把自己吃得重金屬中毒而死的皇帝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