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書堂是很重要的,而偏偏培養人才,是費時費力的事情,朝夕之間看不到成果。

內廷二十四監,能完成各項差事,能和外朝無縫對接,內書堂每年輸送的讀過書的太監,是功不可沒的。

大明立國之初,是沒有內書堂的,內書堂是因為形勢的需要而誕生的產物,不是哪一個人說不需要就能不需要。

皇帝也不行。

後世的魏忠賢靠著皇帝的寵信,從一個大字不識的人成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敗壞了各項制度。

內書堂一樣如此,制度大壞,內書房官入撥散將完,無人讀書。以往二十四監衙門,補缺都是挑選讀書人,也被魏忠賢廢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內書堂上百年來形成的學風自此終結,而想要恢復此學風,需要的是幾代人接替才行。

原本內書堂的規模只有兩三百人,今年一下子湧入來兩千多個孩子。

內書堂提督太監和各掌司太監都來乾清宮出,聽候皇上的旨意。

朱翊鈞剛騎完馬回來,身上都是汗,這段時間他開始學習騎馬,太監們害怕出事,專門精挑細選的老實馬。

朱翊鈞也不嫌棄,安全是第一,騎馬時身邊都有侍衛看顧。

在乾清宮,眾宮女湧上來,為朱翊鈞洗漱更衣,換了一套寬鬆的衣服,朱翊鈞坐定。

提督太監和掌司太監們眼觀鼻鼻觀心,不發出絲毫的聲音。

“朕沒有想到有這麼多人,想到這些少年無依無靠,都是可憐人,索性都招進來,多兩千雙筷子的事。”

“皇爺仁慈。”

朱翊鈞對這種馬屁已經習慣了,說道。

“也不光是善心,朕要是要用的。像你們都是讀過書的,才能把事情辦好。

大字不識,只用來幹粗使活,朕也用不著這麼多人,反而還要裁減,只有能讀書的,朕才願意使用。

內書堂讀完書的人,以後各處需要用人,遞上條子說明要幾人,然後內書堂派出去使用。”

聽到皇上說的話,幾名太監內心欣喜,這般下來,內書堂的權利就大了。

“一級升一級,這些內書堂的人,在各處辦差,以後有空缺需要遞補,也從這些人中挑。

當然,如果有非常有能力的太監,哪怕不是內書堂出身,自學認得了字,也可以提拔,但是總體來說,以後各處管事太監,必須要有文化。”

朱翊鈞最後說道。

“光有經驗不行,即要有經驗,還要有文化,才能走的長遠,你們明白了嗎?”

幾名太監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敢先說話,害怕把話說錯了。

難得有這個機會面聖,又有這麼大的差事,朱翊鈞明白幾人的心裡想法,他見過太多了。

“事情未辦之前,有問題提出來,朕認為才是用心辦差的人,別最後事情辦砸了,再來告訴朕原因。

你們和朕接觸的少,畏懼朕的威嚴,可以去問問梁大忠周衝等人,就知道朕不是吹毛求疵之人,有何問題,儘管提出來。”

見到皇上已經把話說到這一步,又是和聲悅色,太監們膽子才大了起來,七嘴八舌的講各自的擔憂。

“外朝來內書堂的教授,架子大,又不願意認真教學,就算有勤學刻苦的人,也只能自己私下想辦法求解。”

一個太監說完,另外一個太監接上。

“不光如此,這些詞林老師,經常遲到,理由就是需要繞半個皇城,路途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