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年以來,加派日多至深,有因事情而增者,例如戶部缺草料之類的加派。

有用而不足增者,例如工部大碳之類的加派。如今,百姓勞累窮苦,果腹尚不能足……”

朱翊鈞頭疼不已,看向幾位內閣學士。

“大臣們到底是不滿加派,還是不滿考成法,為何以加派的事,指責起考成法?”

幾人無法回答,誰也沒想到,年關會鬧出人命大事。

因為當地官員無法完成考成法要求,不顧百姓死活,強硬加派,拖延稅賦者,給予站刑。

家裡無糧吃飯,外有惡差威逼。

一戶百姓又怕又恨,投井自殺了,隨後家中婦人帶著孩子也跟著投了。

張居正不滿。

這官員不能擺平地方大戶,只會服從漏規,威逼小戶,實乃庸官也,乃是罪魁禍首。

朝廷之風氣,就是因為這些庸官越來越多,導致積弊無法剔除。

“這等官員,必須嚴懲不貸。”

聽到張居正的話,張四維再也忍不住。

“考成法不顧原由,只嚴遲限之罰,國家卻大,地方不一,如何能一概而括。”

“張公可以嚴懲此官員,但是惡果已由百姓承擔,如今只一戶百姓投井,長此以往,吾憂心千萬百姓矣。”

幾位內閣彼此爭論,都是老調重彈。

支援考成法的,理由就是國家積弊已久,歷代都想糾正,卻越來越劣,原因就是顧慮太多。

開了一個口子,很快就會導致新政變樣,最後一場空。

反對考成法的,就是張四維的說法。

都有道理。

兩者無法調和,要麼選擇新政嚴格執行,要麼新政逐漸荒廢,和舊例一樣,毫無作用,反而空耗人力物力。

朱翊鈞也沒了主意,翻起奏疏,都是彈劾考成法的。

突然。

“皇上登基以來,荒誕無禮,隨性而為,斂財擾民……”

矛盾竟然指向了他。

“這是想學海公嗎?”

聽到朱翊鈞的話,眾人看向朱翊鈞手裡的奏疏,這份奏疏放到最下面。

沒想到被小皇帝翻了出來。

眾人無語。

誰教的小皇帝奏疏從下面看起的?

言官如今抓住這件事,已經形成了風潮,形勢很嚴峻,內閣幾人都是久經政務的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