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說諸葛策是竊國之賊,那麼秦國就是反叛之賊。

“師兄所言有理,所謂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子昏庸無道,逼迫諸侯反叛,秦國拯救百姓於水火。”李斯臉皮倒也不薄,把大義的帽子直接扣在秦國頭頂。

“漢國子民安居樂業,百姓們恨不得給大王立永生碑,那樣世世代代都有好日子過,民心所向。”韓非臉皮能和諸葛策相提並論,自然不會比李斯差到哪裡去。

昔日師兄弟見面便開始唇槍舌戰,互不相讓。

李斯自知扯皮的功夫不如韓非,逐漸轉移話題:“師父在壽春過得可好?本來我還想接師父到咸陽城享清福,誰知道師兄快了一步。”

“師父當然過得不錯,偶爾去給學生們上課,平時和學院老師下下棋,種種花草,連我都羨慕老師現在的生活,上次伏念掌門過來,師父不願意跟著回去。”韓非開口道。

話正說著,馬車已經到了壽春學院門口。

李斯下了馬車,看見一群男孩子們在雪地上來回搶皮球,有些不解的問道:“不知這是何名堂,難道是鍛鍊軍事方面的人才?”

“哈哈,師弟想象力真的豐富,不過是大王發明體育運動,孩子們下課會趁空隙鍛鍊身體。”韓非嘲笑李斯像個土鱉,什麼都不懂。

面對嘲笑,李斯當然明白是韓非是故意為之。

“原來是強身健體的運動而已,還不如用時間多研究課堂所學的文化。”李斯對體育運動嗤之以鼻,他認為既然孩子們不去軍隊中,沒有必要把時間浪費在玩耍上。

韓非見李斯不懂下課時間含義,也不懂課餘休息的重要性,便不再繼續多言,免得這位師弟把壽春學院的模式學了去。

荀夫子在校長專用的房間接待了兩位弟子:“一晃幾年過去,你們兩人都已經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老夫深感欣慰,不過希望你們能秉承法家的思想,以法治國,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不要做那破壞者。”

這句話提醒兩人,不要做律法之上的人,如果那樣所謂的法不就成為了笑話,尤其是李斯,對權利的慾望十分強烈,很容易破壞建立的法。

韓非和李斯低頭行禮,表示受教。

“當然儒家的禮義廉恥,道德約束也不能丟下,齊頭並進才是好事。”荀夫子總體上對兩位弟子很滿意,自從接受要學習百家之長之後,荀夫子抽空會研究其他學派的知識,加以致用。

李斯倒是愣在原地,當初荀夫子極力誇大法律的作用,強調依法治國,“以刑去刑”,不重視道德的作用,他們認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沒有什麼道德的標準可言,所以要用利益、榮譽來誘導人民去做。

比如戰爭,如果立下戰功就給予很高的賞賜,包括官職,以此來激勵士兵與將領奮勇作戰,現在怎麼又覺得儒家的道德可用?前後的變化實在太大了。

教育內容方面,商鞅反對儒家以“禮、樂、詩、書”教育學生,反對向學生灌輸“仁”、“義”、“禮”、“智”等道德準則。他認為“儒學”不過是一些“高言偽議”,不切實際的“浮學”。

現在荀夫子要併合融會,有些不符合法家理念。

點選下載最好用的追書app,好多讀者用這個來朗讀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