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首歌以一個孩子的視角來描繪戰爭。

不會去講什麼大道理,也不說什麼觀點。

就是很簡單又樸素的把畫面描繪出來。

只要平靜地,真實地,豐滿地唱出來,就已足夠。

以小見大。

從一葉看世界。

從孩子們的眼中來反對戰爭的水平,或許更能觸動人心。

“惡夜燃燭光,天破息戰亂

殤歌傳千里,家鄉平饑荒

天真在這條路上

跌跌撞撞

她被芒草割傷……”

饒舌太過迅速。

所以很多人對於主歌部分並沒有太多的感覺,只覺得悅耳好聽,與市面上的饒舌作品完全不同。

這也是為什麼《以父之名》一經發布後,譭譽參半的原因。

有些人喜愛到了骨子裡。

有些人則認為這是蘭陵王發揮失常的失敗之作,甚至一度被傳江郎才盡。

不過,當副歌來臨。

當蘭陵王的吟唱也隨之響起。

依然還是讓那些對這首歌不太感冒的人,立即正襟危坐了起來,臉上露出了驚訝。

“孩子們眼中的希望,是什麼形狀

是否醒來有面包當早餐,再喝碗熱湯

農夫被燒燬土地跟村莊,終於拿起槍

她卻慢慢習慣放棄了抵抗……”

伴隨著大螢幕上閃現出的一張張俄烏邊境照片。

當那些被炮火轟破的土地與房屋,以及一群孩童伸手向鏡頭索要食物的畫面出現在眼前。

頓時間,不少人都有了一些難以言喻的感覺。

“孩子們眼中的希望,是什麼形狀

是否院子有秋千可以蕩,口袋裡有糖

刺刀的光被仇恨所擦亮,在遠方野蠻

而她卻微笑著不知道慌張……”

……

關婷嬌眼中的光泯滅起來,有些失望的倚靠在座椅上。

她不喜歡這首歌曲。

最重要的是,她肯定了一點,蘭陵王並非是韓森……

以關婷嬌所瞭解的韓森而言,連講國語都帶口音的韓森,不可能語速這麼快的唱出這樣一首高水平的饒舌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