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送郵件的秦吏笑了笑,說道。

聽聞過趙莽事蹟的人,不管知不知道他,沒有一個不會翹起大拇指稱讚的。

無論是那一份勇猛,又或者說是‘慷慨好義’的行為。

在戰國時期,最為崇尚的就是義士、義行。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正如孟軻所言,“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非但儒家如此推崇義,連不崇儒的秦國也深受此風氣影響。

那些為義氣而甘願一死的志士,他們的聲名皆能被久久傳頌,這就是時代的風尚。

可以說,從趙莽將軍功分給戰死的同伴那一刻起,他的名字就開始漸漸傳揚七國,雖然比不上那種成名已久的名將,但也是名聲鵲起。

“好好好!我趙家村至今為止,僅僅只有一名‘公士’。”

“沒想到,如今竟然一口氣多了三名‘公士’,一名‘簪嫋’,一名‘不更’。”

“雖然有三人戰死沙場,但是他們都是我們趙家村的英雄。”

“........”

里正趙三刀突然楞了片刻,隨後大聲的說道。

他最擔憂的,就是在自己死後,由於村子裡沒有人擁有爵位,無法擔任‘里正’的位置。

如此一來,趙家村的里正位置,就會讓其他人來擔任了。

這要是落到了別人的手中,指不定趙家村的資源不知道會被瓜分成什麼樣子。

趙家村的男兒,並不怕戰死沙場。

就怕沒有賺回任何的功勳,就死在了戰場上,成為了默默無名的小卒。

“那在這裡,我就提前恭喜了。”

“家書!趙莽有寄家書回來嗎?

聽到自己喜歡的人,在戰場上建功立業、名聲鵲起,清染自然發自內心感到開心。

不過,比起‘不更’爵位的封賞,清染更加在意趙莽有沒有寄回來家書。

“當然有,給。

秦吏開啟了身後的揹簍,這是大秦郵遞員的標準裝備,上面蓋著一層布,裡面的信都寫在木牘上,防止雨水滲漏進去。

這時代的信函,是由兩塊木片組成的,下牘用來書寫文字,上牘則是空白,將下牘的內容遮蓋起來。

再用名為“緘”的菅草、蒲草製作的細繩,將上下兩牘牢牢捆起來,合在一塊,便是一封信。

若是官方文書,為了防止人偷拆,還會“封緘”,也就是在繩子打結的地方糊上一層特製的紅色封泥,再蓋上官吏印章。

同時,秦國對於信件的郵寄,也是有著嚴苛的法律。

一旦發現負責的秦吏偷偷拆開觀看,直接就是罰款兩千錢,差不多是他兩年的工資了。

第二次發現,就直接辭退,並且罰款加倍。

正是因為這一份嚴重的責罰,讓負責的秦吏根本不敢亂看裡面的東西。

“好了,趙家村的信件已經送完了,那麼我就去下一個地方了。”

“嗯。”

清染接過了木牘,點了點頭,說道。

此刻她的心思,已經全部在這一封家書上面,有點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去拆開來看一看。

用馬鞭抽著自己身下的戰馬,秦吏朝著遠方緩緩的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