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七章:困難(第1/2頁)
章節報錯
興慶府相較起十餘年前,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初李續盤踞興慶的時候,興慶不過五千餘戶,數萬人丁而已。
十餘年的時間,興慶府如今已有丁戶三萬餘戶,二十餘萬丁口。
北控河朔,南引慶涼,據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的興慶府,農牧業相當的發達。
得益於黃河流域穩定的引水灌既,農業發展穩定,能為興慶府軍民提供穩定的糧食供應,在蕭定徹底掌控之裡之後,又由張元主持,修建了賀蘭山東麓沖積平原上長達兩百餘里昊王渠。
昊王渠的成功修建,使得興慶府周邊的農牧業再上了一個新臺階。
也使得這裡成為了整個西軍的糧食基地與重要的牧場。
讓所有人不解的是,蕭定一直沒有大興土木修建城池。
即便是當初李續時代留下來的城牆,現在也被拆得乾乾淨淨,所得的磚瓦盡數被拿去修建了民居。
蕭定不修城池。
用他的話來說,如果讓敵人打到了這裡,那西軍便已經徹底失敗了,即便有城牆,又能掙扎幾時?
不以土木為城,而以人為城,便是蕭定喊出來的豪言壯語。
而這十餘年來,整個興慶府的落戶政策,也是一直在堅定地踐行著這一原則。
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在興慶府及其周邊落戶的。
舊城之內,居住的全都是西軍的文武高層,然後根據在西軍之中的地位,一層一層地向外擴張。
即便是最外圍的普通百姓,大多也是從西軍之中退下來計程車卒和其家卷。
西軍規定超過軍隊士卒,超過四十歲而沒有進入隊將以上的,便會退役。而這些退役的下來計程車卒,便會優先落戶到興慶府。
或做工,或務農,或為基層吏員,不一而足。
這些人退役的時候,除了盔甲弩弓不允許帶走之外,其它的兵器,都是可以帶走的。這便使得興慶府幾乎家家都擁有武器。
西軍在興慶府除了五千鐵鷂子之外,便只駐紮了一萬步跋子,便得益於此。
只要有需要,一聲召喚,這裡家家戶戶基本上都可以自己攜帶兵器,迅速地組織成一支支經驗豐富的軍隊。
外來人等,想要在興慶府落戶,基本不可能,除非你對西軍有大功。
所以這裡的人,對於蕭定是最為忠心的,因為從本質上來說,他們是利益的獲得者,只有努力維持現在的統治模式,他們才能持續不斷地獲得利益。
而行商者,即便再有錢,也很難獲得興慶府的戶藉,而這些人,便大都集中在西軍的另一個重鎮,興平府。
興慶府是政治中心,軍事中心,興平府,卻是經濟中心,聚集在興平府的有錢人,當真是車載斗量。
興平府工商業發達。
而興慶府則是農業、牧業以及大量的軍工作坊為主。
今年的日子很不好過。
與遼國在眩雷寨和黑山打的這兩場大仗,說起來都是以西軍獲勝而收場,但甘苦自知,這兩場仗,讓西軍損失慘重。
更讓人惱火的是,西州的叛亂切斷了往西的商路,又少了一個重要的財稅來源。
到現在為止,西州叛亂與吐蕃叛亂都還在無時無刻地牽制著西軍的精力,每時每刻都在花費著大量的銀錢。
軍隊不動,都需要大量的錢糧養著,軍隊一動,花費立即便打著滾兒地往上翻。
“糧食今年其實還是豐收了!”張元看起來更老了一些,背也顯得有些句僂了,整個西軍的政事,便是由他主持完成,蕭定根本就不干涉。
蕭定的精力,基本上還是放在軍事之上。
“但是戰爭,叛亂,讓我們的負擔太重了。”張元翻著下頭戶曹剛剛匯總過來的帳薄,嘆道:“與遼國人的兩場仗,將我們多年的節餘全都砸進去了,雖然今年秋糧都已入庫,但相對於往年,卻還是有一半的庫房空空如也。”
“戰死者,傷殘者的撫卹發放下去了嗎?”蕭定問道:“再怎麼難,這一件事,也不能再拖了,當初沒錢,可是承諾了秋收之後便立即發放的。”
“這個當然是有準備的,不過總管,可不可以用地來抵償!”張元道:“我們別的什麼沒有,但土地多得是啊!銀錢真是緊張,但因為兩場仗我們都贏了,所以耕地,牧場還是綽綽有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