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離開李繼遷寨,村民們送了一段路就急著回去播種了,春耕時節,寸秒必爭。

郭一凡等人也一路北上,準備在葭州渡河。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說的就是葭州(今榆林佳縣)。

葭州城內還有一座明初的古塔——凌雲鼎,這是一座風景絕美的城鎮,只是路真不好走。

郭一凡等人也沒進城,直接往葭州渡口而去。

這是黃河的古渡口了,往來船隻還不少,商貿發達,畢竟這裡是交通要道是歷史上秦晉之間攻守、渡兵的重要軍事渡口。

這裡資源也很豐富,礦產有岩鹽、煤、天然氣、陶瓷粘土,不過這個時代能開發的只有陶瓷粘土了。

終於到了黃河邊。看著這波瀾壯闊的母親河,郭一凡想起了詩仙李白的千古絕唱: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這是何等的自信滿滿,這是何等的豪情壯志,可也道盡了不少的無奈與遺憾。

然而歷史走到了今天,想到日後本為魚米之鄉的漢中大旱,饑民相食,郭一凡皺緊了眉。

這估計只能用元代張養浩的詩句才能表達出這片山河所遭的罪了,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為歷史的主人,時代的主宰,我們廣大的百姓,卻一直活在痛苦之中,華夏五千年的文明,祖國的大好河山,到底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安居樂業,國富民強呢?

雖然郭一凡一直在盡力做這件事,但人微言輕,個人能力再強,也沒辦法一時間改變這個狀態。

前世,郭一凡看過那麼多的穿越小說,特別是明朝,一本都沒放過,很多人覺得唯有造反,推翻腐朽的統治階級才能讓大明重獲新生。

真的是這樣嗎?

人的思想不解放,生產力不提高,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還止步不前的話,再怎麼改朝換代都是一樣。

明後滿清,還不是走老路,閉關鎖國,讓華夏大地歷史倒退,而西方列強則透過殖民掠奪發展迅速。

生產力的發展還真少不了人的貪婪,因為戰爭是最佳的催化劑,只有你死我活的境地,大腦才被充分的開發,每個技術的提升都是為了戰爭。

郭一凡以前所在的時代,資訊科技無比發達,就因為美國人為了計算核武器各種資料發明了計算機,而民用後對生活對科技產生的影響極其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