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銀元俗稱“大洋”、“洋錢”或“花邊錢”,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是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

中國以前是沒有銀元的,大約在明萬曆年間,銀元才流入到中國。

清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首次在XZ鑄行“乾隆寶藏”銀幣,這也是中國最早的銀元。

道光年間,臺灣福建等地也曾仿製銀元,稱為銀餅。

光緒十六年,清政府開始正式鑄造銀元“光緒元寶”,也就是世人俗稱的“龍洋”,而後各省紛紛效仿。

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成立後仍維持著銀兩、銀元並行的貨幣制度,但銀元的使用比起用銀兩顯然更加方便,南京國民政府幾經討論,擬廢除銀兩制度,確立銀元為本位幣。

1928年3月,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先生率先提出“統一國幣應先實行廢兩用元”的動議,財政部認為此舉可行。

於是從1933年3月10日起,國民政府先在上海實施“廢兩改元”,得到工商界的支援,頗為順利,遂決定立即在全國範圍內實行。

4月5日,國民政府財政部發出《關於廢兩改用銀本幣的佈告》,宣佈“自4月6日起,實行廢兩改用銀本位幣,所有公私款項之收付與訂立契約票據及一切交易,須一律改用銀幣,不得再用銀兩”。

至此,中國終於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銀兩制度,銀元才成為單一的主幣。

王迪文這些銀元主要以“袁大頭”為主,還有少量“孫小頭”和“大清銀幣”,這些銀元的價格和“袁大頭”肯定不一樣。

最讓王迪文驚喜的是……居然還有一枚“光緒元寶”!

這種湖北省造的“光緒元寶”直徑3.9厘米,重27克左右,其正面中間為“光緒元寶”,上書“湖北省造”,下有“庫平七錢二分”字樣,面文筆畫渾厚,背面為蟠龍圖案,四周環繞“湖北省造庫平七錢二分”的英文字樣,左右為“本省”字樣。

這種銀元存世頗為罕見,算是銀元收藏界的寵兒,早在1988年5月上海銀元銅元拍賣會上,一枚“光緒元寶”以62萬元的天價成交,創下了國內銀元拍賣價最高紀錄。

而且“孫小頭”也不簡單,尤其是孫中山像地球版銀元……1997年3月,在上海首屆近代銀幣拍賣會上,一枚孫中山像地球版銀元拍出了55萬元的高價,當時震驚了不少藏友。

還有“大清銀幣”,價格雖然比不了上述這兩種,也比“袁大頭”值錢很多。

比如宣統三年長鬚龍版的壹元大清銀幣,一枚就得值好幾萬元。

即便是最為常見的“袁大頭”,當初一共發行了7種版本,總髮行量超過7.5億枚,不同版本的“袁大頭”自然價格也是有高有低。

比如流通版的民國三、九、十年“袁大頭”,價格大概在900元左右,品相好的可以達到1000元以上。

而民國八年版的,即便是流通版,價格也可以達到2400元至3000元左右,品相好的還會更貴。

王迪文坐在電腦前檢視網頁,整整看了一兩個小時,而後心中生出無限狂喜。

不會吧?

我這是要直接發家致富的節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