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試招(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歲月荏苒,光陰如梭。
轉眼之間,王迪文已經在《葉問》電影世界裡呆了三個多月。
在這段日子裡,王迪文每天堅持晨跑,早上的俯臥撐和仰臥起坐也已經增加到了每組100個,即便如此,他每天早上都會完成3組。
到了晚上,他除了再跑一圈外,還得練三個多小時拳法……當然,這些都是在負重的狀態下。
而且他練拳的內容也多了一些,分別是“八極拳小架”和“大小劈掛掌”。
“八極拳小架”乃是“八極拳”的基礎,其練法共有五種。
第一,慢練暗發勁,也就是放慢速度來打拳,這裡的慢指的是慢而不斷。暗發力也叫暗勁,是指力點要清,把力的爆發點表現出來即可,而不求力猛力大。
這主要是練技術的純正、路線的清晰、肢體的協調,也就是強調一個“整”字、一個“合”字。
第二,慢練微發力。微發力是要求在一個動作的發力點上有明顯的發力動作,這個發力動作是輕微的,但卻是清晰的、外放的、到位的、不含在裡面的。要求在動作達到要求後,嘗試力的外吐和整體的配合,同時體會拳架的沉穩。
第三,慢練猛發力。這種練法的動作過程還是慢的、柔的。猛發力是專門練習發力的,要求把技法需要的攻擊力盡力發揮。前提是前兩種練法必須精熟,也就是前輩常說的“透過暗勁把明勁逗出來”。
第四,快練猛發勁。快練是追求動作的疾速,因為格鬥中沒有速度就很難擊中敵人。猛發力與快練配合,才是達到了技術的最後要求,即有速度又有力量。
這個練習不但可以鍛鍊在快速運動中高質量地完成技術,又可以在不斷變化技法、步法、身法時增強身體的協調性和穩定性。
但由於快練猛發力非常消耗體力,而且對身體震動特別大,因此不可過多練習、不可勉強練習。
第五,動耗樁。所謂動耗樁區別於一個式子固定不動的站樁。具體針對小架來說,就是四種行拳方法如常,而在定式時靜止耗架子。
即能起站樁的作用,又透過換式行拳來放鬆因耗樁造成的肢體僵硬,是比較科學的,前輩們將這種方式稱為“換式子”。
當然,“武痴林”對於“八極拳小架”只能算是一知半解,他也只教了王迪文前三種練法,後面的他就不會了。
好在五種練法中本就以“慢練”和“柔練”為主,王迪文精力有限,學會三種練法已經足夠,也沒必要貪多了。
至於“大小劈掛掌”,練“八極拳”的必須輔助練“劈掛掌”,正所謂“八極加劈掛,神鬼都害怕”,這種掌法剛柔並濟、攻守兼備,正是王迪文最想學的那類功夫。
多說一句,他的負重已經在24斤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倍,現在已經達到了48斤!
他這負重可不輕了,即便是起點比他高很多的“武痴林”,現在也只是把負重增加到了30斤而已。
雖然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只想著學更多的“新招”,“武痴林”在力量訓練這一塊還是沒有王迪文下的功夫深,這就是個人性格使然了。
比如近代形意拳宗師李洛能,一生收徒何其多,最出色的八位號稱“八大弟子”,最終卻惟有“半步崩拳打天下”的郭雲深成了一代宗師。
同一個師傅教出來的徒弟,水平尚且有高有低,何況王迪文和“武痴林”只是各練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