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淨說大實話(第1/4頁)
章節報錯
“你為什麼要放膝蓋上彈奏,我看有不少人都是放在琴桌上。”周公子很納悶。
錢宸看了她一眼,沒有回應她。
並不是說大明朝的文人喜歡盤膝而坐。
明代《文會堂琴譜》中所說的“不坐不彈”,是指琴必須要放置於琴几上,坐必須在椅子上。
琴放在膝蓋上,那是很久遠的事情。
琴桌琴椅未普及之時,比如竹林七賢那會,這個時期“盤膝而琴”的基本姿勢是:人盤腿坐在榻上,琴尾抵著榻,琴首端置於腿上。
這種彈琴方式非常鍛鍊琴人的身體協調能力,琴置於膝蓋之上,不易平穩,需要人身體各部位力道均衡,方可揮灑自如地演奏,所以要求琴人有成熟、紮實的彈琴功底。
後來桌椅凳子傳過來,坐椅子上放在琴几上自然更好操作。
盤膝而琴就越來越少了。
古人為了出門攜帶方便發明了90公分左右的短琴,也叫膝琴,顧名思義就是可以放在膝蓋上彈的琴。
這個琴才是放在膝上彈的琴。
但錢宸現在彈的是大琴。
他之所以這麼彈奏,簡單的說就是炫技。
我有這本事,而你沒有。
這種牛筆是一目瞭然的,都不需要內行進行評判。
太監晉升,比公務員更加殘酷。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王振那樣如同天選,還能碰到一個煞筆皇帝。
而且,錢宸有內功,身體平衡能力比普通人更強。
錢宸這邊已經開始了彈奏。
如水的琴聲悠然響起,時而舒緩如流泉,時而急越如飛瀑,時而清脆如珠落玉盤,時而低迴如呢喃細語。
泠泠七絲上,靜聽松風寒。
一般人聽古琴,都不如古箏更能接受。
而錢宸一時半會又找不到人和自己合奏——合奏的話,古琴和簫搭配最好。
但吹簫的人不多,一般人也都是吹洞簫。
正經搭配起來是琴簫,這種簫的內徑比洞簫細,音量比洞簫小,所以才能和古琴搭配,否則簫聲過大會蓋過古琴。
為了不讓自己的春晚舞臺表演,底下睡一大片。
錢宸改良了幾首失傳琴譜,當了一回音樂裁縫,最終弄出來了一首更能被現代人接受的琴曲。
當然,以他的見識和底蘊,這琴曲的文化造詣肯定有七八層樓那麼高。
就算是行家聽了,也只管佩服就完事了。
“真好聽。”三個女人一起鼓掌,一半是真心覺得好聽,一般是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這是要拿到春晚上彈奏的曲子。
不過,安茜其實不是真正的第一次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