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責任分散效應(第2/2頁)
章節報錯
金玉琴相當不自在的站了起來,拉著衣角,扭扭捏捏的跟著杜克施出了辦公室門。這位保教老師才二十剛出頭,看的還算乾淨。
杜克施從進入校長辦公室就注意到此女一直低著頭,且是最少同其他人交流的一個。在最初審視的三分鐘裡,金玉琴也是把頭壓得最低,從頭到尾不敢去看杜克施。特別是在校長韓伊瑩指出金玉琴是當時負責男生如廁的老師時,金玉琴更是想要找個地縫鑽進去一般。
一路走回教室,這個女人也是一言不發。她的舉止神態已經表明,她有些慌神了。
“金老師,你好像走過了。”
“沒,還沒到呢!”金玉琴的聲音壓得非常低,沒有停下腳步。直至到了小一班門口,她才非常自然的拐了進去。
杜克施當然沒她瞭解怎麼走這條路,他那句話本身就帶著試探。
要想測試謊言,可以用另一個謊言來將對方引入圈套。這是測謊者常用的套路。剛才此舉也可以看出金玉琴即使非常慌神,但是她的腦子還是清楚,並沒有在那一刻進入圈套。
在進入教室後,金玉琴指著隔壁道:“通常我們會帶著孩子們在上課間隙去上廁所。我當時帶著男生去往那邊。我的確看見張小鵬進出過廁所。在他出去之後,我就沒關注了。畢竟孩子那麼多,我不可能面面俱到。”
學校安排至少三名老師在場,就是要做到儘可能的照顧到每一個孩子。但是這也就出現另了一個問題,便是責任分散效應。
責任分散效應是最著名的心理學十大心理效應之一,其起源是1964年3月13日夜,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得出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這種心理效應用到此處為:當時因為三名老師在場,造成極有可能三人都沒留意到張小鵬具體去了哪?以及張小鵬怎麼離開廁所和教室的情況。實際上,根據班主任李雪莉所言,她也最終承認,確實沒注意張小鵬是否回到座位。
所以,現在金玉琴只是確認張小鵬進出過廁所。那張小鵬進出過幾次廁所?特別是出了廁所後去了哪,這便成了疑點!
杜克施親自進出廁所,自己觀察路線。從廁所回到教室座位的距離不長。如果有其他人出現,老師確實能注意到。除非是三名老師集體撒謊,否則,不可能造成有人帶走張小鵬卻沒人看見的現象。
“所以,張小鵬只能是自己從廁所出來後,並沒有回到座位,而是沿著走廊去往別處!”杜克施也在走廊上來回,腦海中構建各種可能,“那張小鵬是他自己離開的,還是有人帶走的?”
真正離開了三名老師視線範圍,如果再有人出現帶走張小鵬,確實更難有人注意到了。因為,這之後不僅僅是原先三名老師責任分散效應,而是更多處在同一樓層老師的責任分散。
警方已經搜尋了整所學校,一直沒發現張小鵬在哪。如果沒有那張字條和血跡,甚至可以懷疑張小鵬自己走失。但是那張字條出現,意義就不一樣了。以張小鵬四歲的智力水平,他是無論如何不會留下那四個字,還同時弄上狗血效果。
杜克施凝眉思索問道:“你是保教老師,負責照顧班上學生的生活安全。你有沒有發現張小鵬和其他小朋友有什麼不同。”
金玉琴沒有猶豫,點頭道:“張小鵬和其他小朋友比起來,相對調皮,甚至可以說霸道了一些。雖然年歲小,但是他經常主動找其他小朋友打架。”
“是不是和他母親一樣霸道?”
“他媽媽那樣子倒不是霸道,只是衝動而已。如果你看見他爸爸,才知道什麼叫霸道。張小鵬像極了他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