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桑監……太醫館……”

劉賢喃喃自語,並未立刻給出衝動的回覆,而是冷靜沉著地思考。

裴越亦不著急,被加封為國公之後,他在朝中的地位愈發穩固,而且他與劉賢之間的關係極其親近,連莫蒿禮和洛庭等人都無法相比。

縱如此,他在謀劃大局的時候依然小心翼翼。

治大國如烹小鮮,兼之他的目標是要削弱皇權,改變世人心中根深蒂固忠君為上的想法,這便需要社會生產力得到長足的發展。在這個基礎之上,大力發展教育和不斷開啟民智才有可能實現他的願景。

簡而言之,在一個普羅大眾連填飽肚子都有困難的時代,強行推動制度的變革只會造成社會結構的崩塌,說到底那只是徒有表象的空中樓閣,外面看著華麗實則一碰就碎。

故此,在祥雲號的觸角已經深入大梁各地的今時今日,裴越也沒有想過直接推翻皇帝的存在。正如他先前對穀梁所言,他理想中的大梁社會屬於開明的帝制,其實便是興起於前世地球上十七世紀中葉的開明專制主義。

而在《論書》的第三冊中,林清源亦曾隱晦地反思過這個問題。

這位先行者謀求的是一步到位,自上而下進行變革,藉助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大梁初立百廢待興的時機,建立太史臺閣負責修訂律法,以東西兩府分掌軍政之權,又以監察院監督君臣和太史臺閣。這是一套簡易版的虛君實相制度,為了能夠順利施行,他保留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一應官衙主官的任免權力都在皇帝手中。

但是,林清源仍舊高估了自身對高祖皇帝的影響力,也低估了這個世界原有的慣性,他沒有看到理想實現的那一天,甚至來不及將這本《論書》寫完便溘然長逝。

死因難以論定。

參考前人的得失與遺憾,裴越花費很長時間理清自己的思路,決定從提升社會生產力入手,核心點不是貿然對王朝制度和官僚體系進行超越時代的升級,而是在現有框架下擴充朝廷這架機器的功能,然後再不斷最佳化它的運轉效率。

方才向皇帝建言增設的兩個衙門便是他邁出的第一步。

經過長時間的沉思之後,劉賢緩緩道:“朕大致明白你所言太醫館的職責,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如果要在下面各州府以朝廷的名義修建醫館,即便戶部能夠拿出足夠的銀子,朕也找不到那麼多郎中坐診。”

裴越沉靜地道:“陛下,臣建議設立的太醫館不僅僅是為了行醫治病。”

劉賢道:“願聞其詳。”

裴越不疾不徐地道:“臣認為,太醫館可分為御醫局、御藥局、國醫監、養濟院。御醫局主要承擔如今太醫的職責,即為宮中貴人看病。御藥局則負責以朝廷的名義統一採購藥材,一方面可以在各州府設立鋪面低價售賣,另一方面為養濟院提供用度。至於養濟院,便是陛下所言為百姓看病診治的衙門,既然短時間內缺少足夠的大夫,臣建議剛開始僅在各州府城設立。”

他頓了一頓,溫言道:“所謂國醫監,陛下可以將其視作類似於國子監和太學的所在,只不過這裡教出來的皆是具備一定能力的醫者。方才陛下說到郎中太少,究其原因便是朝廷不承認他們的地位。宮中這些太醫倒是有品級,可對於絕大多數世人來說,行醫救人如何比得上讀書考科舉?再者,醫者大多敝帚自珍,講究父傳子子傳孫家學淵源,一般不會將醫術傳授給旁人。”

劉賢頷首道:“朕明白了。”

裴越繼續說道:“只要朝廷認可國醫監的地位,並且給予相對應的官職品級,那麼將來就會有越來越多的郎中出現,屆時陛下就可以養濟院向各處縣城推廣。”

劉賢思忖片刻,不禁讚許地道:“好,朕會與東府諸公商議,儘快將其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