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軍北大營,官方名稱為虎威大營,位於京都西北面。

從地圖上來看,京都、北大營和首陽山礦場剛好能形成一個三角形,彼此之間的距離都在二十里左右。當年高祖立國之後,立刻開始著手建造東西南北四座大營,以此來拱衛京師。

京營鼎盛時期有四營二十六衛,在冊兵力三十五萬人。隨著時間的流逝,京營吃空餉和戰力退化的問題漸漸嚴重,於是中宗繼位之後,於建平二年藉助楚國府謀逆案對軍中開始清洗,首當其衝的便是京營。那次共裁撤一營七衛,後來經過數次精簡,待開平帝繼位之後只剩下三營十衛合計十四萬人。

開平帝從登基次年開始,繼續深化推行京營和邊軍輪轉的策略,極大地提升了京營的戰鬥力。

世人都認為京軍三營實力遠勝邊軍,但明眼人都知道這只是美好的希望,尤其是京軍北營實力最差,因為這裡面牽扯到軍中幾位大人物的爭鬥和糾葛,北營一直缺乏強有力的主帥。

以開平三年夏末的延平會獵為例,北大營的戰績排名倒數,甚至沒有任何一軍能夠進入前三甲,這是所有人看在眼裡的事實。單論兵力,北營和西營同樣都是三衛四萬人,可無論是軍演還是實戰,長興侯曲江統率的西營面對北營都是碾壓的態勢。

路敏帶著北營出征西境,盧龍寨之戰損兵折將,古平守城戰亦傷亡很大,最後能完整回來的將士竟然只剩下一萬餘人。

開平帝既然要重用裴越,當然不會給他一個爛攤子。

唐攸之帶回來的十萬大軍,除了藏鋒衛和北營本身的一萬多人之外,其餘七萬多人都是從西軍各大營中精簡出來的老卒。其中三千精銳補充進禁軍,羅煥章帶著一衛心腹銳卒進入南大營,三萬人被調往南軍,剩下的兩萬餘人編成兩衛步軍,直接補充進北大營。

如此一來,北營和南營一樣,都是四衛五萬人,其中包含一衛騎兵和三衛步兵。

北營節堂之中,兩老一少正在閒談。

修武侯譚甫年過六旬,此前一直閒居在家,門庭漸趨冷落。誰曾想開平帝一道聖旨,北營主帥竟然落在他的頭上,於是乎府前街上很快就車水馬龍,連許久都沒有登門過的世交都提著豐厚的禮物親自拜訪。

隨著西境大勝、西軍精簡的訊息傳開,開平帝要重建北營的訊息已經不算秘密,這意味著會出現一大批虛位以待的軍職。都中閒散勳貴實在太多,誰願意整日裡閒在宅子裡聽戲?真正有門路的勳貴當然看不上頂天就是指揮使的軍職,可是那些中下層勳貴卻是眼熱得緊。

只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譚老頭收禮收得很痛快,說話也很客氣,卻隻字不提正事。

等到那次朝會上開平帝任命裴越為北營副帥,所有人才恍然大悟,原來這老傢伙只是個不管事的幌子,自己竟是拜錯了山頭。

雖然實際情況就是如此,可是此刻在節堂之中,裴越對譚甫的態度卻很禮敬,不見絲毫跋扈囂張之色。

坐在次位的中年男人面容堅毅,正是新任南大營主帥、定軍侯羅煥章。

他看了一眼平靜從容的裴越,轉而對譚甫說道:“譚侯,說來慚愧,我實在是拿我家那個小子沒辦法。”

譚甫驚訝道:“侯爺此言何意?”

羅煥章苦笑道:“陛下將南營交到我手中,但我夾帶裡沒有幾個得力的人,原本想讓那小子隨我進南營,陛下也恩准了,可是他卻不願意,一心想要來北營做事,我拿鞭子抽了他一頓都沒用。”

譚甫失笑道:“令郎這……這從何說起?”

羅煥章嘆道:“我知道他的心思,嫌他老子行軍打仗的本領不夠強罷了。”

話說到這個份上,裴越無法繼續保持沉默,搖頭道:“侯爺,這可就冤枉克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