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口諭,宣中山侯裴越即刻入宮,不得延誤。”

內監高亢的聲音在青雲閣內迴響,席間眾人面面相覷。

裴越躬身領旨,心中亦有些好奇。

他又不是兩府重臣,無需參贊朝政大事,最近都中亦無風浪,開平帝緣何會這般火急火燎地派人召他,甚至需要奔襲到城外二十餘里的閒雲莊?

那邊廂燕王站起身來,微笑問道:“雖然裴越是本王請來的貴客,但父皇相召不敢阻攔。侯都知,能否告知本王,這般急迫所為何事?”

內監恭敬地行禮,臉上掛著一抹討好的笑容,答道:“回王爺,是大喜事。”

“哦?什麼喜事?”

“集寧侯唐大帥領軍返京,今兒到了古藺驛,明日上午進京都。咱們大梁的將士打了那麼多勝仗,俘虜繳獲無數,肯定會舉行隆重的慶典。奴婢奉旨來召中山侯,亦有人去往其他大人府上,陛下如今在兩儀殿等著,待各位大人前去議事呢。”

燕王聞言大喜,轉頭對裴越說道:“果然是喜事,你快回京罷,不好讓父皇等待太久。”

裴越拱手道:“多謝王爺盛情款待。”

兩人目光對上,相視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與傅道雲和陳安等人頷首示意後,裴越便帶著裴寧等人離開青雲閣。內監倒也不敢過分催促,因為他比那些驕傲的文人更清楚這位年輕權貴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尤其是那支縱橫西境幾近於無敵的騎兵終於回到京都,意味著裴越在軍中的地位愈發穩固。

裴越離開之後,青雲閣中忽然變得安靜。

燕王環視一圈,笑吟吟道:“諸位才俊,本王忽然有個想法。”

眾人紛紛正襟危坐,洗耳恭聽。

燕王興致盎然地說道:“閒雲評歷來不做限制,只要是與會者自己的大作就可以參加評比。這是因為本王知道佳作難得,既看才情也需機遇。不曾想今年的文會恰巧碰到大軍凱旋,如此盛事豈能沒有詩文記之?諸位先生意下如何?”

最後一句話卻是問的他身邊那七位大儒。

傅道雲身為今日到場的文道魁首,稍稍思索之後頷首微笑道:“合該如此。”

燕王便起身道:“那就請諸位飽學之士為大梁國戰之勝著文讚頌,一不命題,二不限韻,或詩或詞,文賦亦可。時間限定為兩個時辰,便在這青雲閣中動筆。來人,撤下酒席,換上文房四寶!”

眾人無論心中是否情願,臉上神情都顯得雀躍,因為這不僅僅關係到燕王的臉面,更是不可阻擋的煌煌大勢,誰敢在這個節骨眼上破壞朝野上下的興致?

只是一想到歌頌大捷必然繞不開裴越這個首功之人,一些方才叫囂得很厲害的文人不禁感到格外憋屈。

在這亂世之中,文人的尺終究比不過武人的刀。

……

皇城,兩儀殿。

開平帝興致高昂,連語調也比往常振奮幾分。

在他登基之前,大梁面對西吳一直採取守勢,靈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自從他繼位之後,先是依靠定國公裴貞拿下虎城,又在去年擊潰西吳三路合計三十餘萬大軍,取得數十年來罕見之大捷。這等功績足以讓他青史流芳,身為君王求得不就是一個生前身後名?

王平章等人各抒己見,一番議論之後決定,明日由集寧侯唐攸之領著大勝歸來的將士從京都西門而入,王平章和莫蒿禮代表皇帝出城迎接。

然後大軍前往太廟,開平帝會在那裡舉行獻捷獻俘之禮,告慰大梁歷代皇帝。

最後在皇城前的廣場上舉行閱兵典禮,並當眾封賞有功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