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千里快哉風】(十四)(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梁文明元年,二月十九。
歷經整整十二天的強攻,西吳中路軍攻破盧龍寨,成功完成對虎城的戰略包圍。
二月二十一日,吳軍攻佔刀口寨,至此中線戰場只剩下一個憑藉地形優勢堅守的雞鳴寨。
接連的兩場勝利穩住了軍心,最大程度抵消北線戰場失利帶來的負面影響。
與此同時,張青柏統領的南路軍終於拿下勇毅寨,大梁定西軍退守軍城,雙方展開更加慘烈的攻城戰。
北線謝林部六萬大軍退回貝苕江以西,在溪山寨附近駐守等待下一步命令。
大體而言,吳軍在三線戰場上依然佔據優勢,若非穀梁親自領兵殲滅北路軍的主力騎兵,局勢將會更加艱難。對於吳軍而言,現在只是勝勢稍有下降,主動權仍舊掌握在自己手中。
聖駕行營之內,一眾文臣武勳正在激烈地爭論之中。
“……梁軍可以等,但是我軍不能等,因為對方面對的後勤壓力較小,而且梁國京軍正在趕來的途中,反觀我朝面臨的後勤壓力極大,三線大軍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糧草。目前後方還能支撐,那是因為陛下早在一年前便開始準備這一仗,可是又能堅持多久?”
說話的人是平章政事呂定林,一位年過五旬的老臣。
西吳的官制與梁周兩國不同,並非承襲前魏的體制,可以從中看出歷朝歷代的影子,因而顯得雜亂臃腫。文官這邊以中書省為首,設中書令、右丞相、平章政事、參知政事、參議中書省事等職務,協助皇帝處理國家政務。
又有類似於梁國翰林院的儲政院,乃是文官們進入中書省的必經之路。
呂定林資歷很老,也是隨駕而來的重臣之一,此刻一番擲地有聲的論述,讓堂內武將們的臉色都不太好看,卻又不好隨意駁斥。
這樣的爭論已經持續數日,根源在於梁國左軍機穀梁在取得北線之戰的勝利後,並未立刻渡江進逼謝林統率的北路軍。原本按照宣武帝和鎮北大將軍周德威的分析,穀梁極有可能調動虎城守軍北上,繼而合圍己方的北路軍。
為了維持住北線戰局,宣武帝已經派遣安陽龍騎繞道秘密北上,倘若穀梁真敢動手,這支聞名天下的重灌騎兵可以輕易碾壓長弓步卒的陣型,說不定有可能取得更大的勝果,那便是生擒或者殺死谷梁,這足以徹底擊潰梁國邊軍計程車氣。
從戰場態勢來看,穀梁下一步選擇在北線發起反攻極有可能,故而宣武帝在派出安陽龍騎之後,下令加強中線攻勢接連攻佔盧龍寨和刀口寨,做好了主力東進強攻古平軍鎮的準備。
問題出在北線戰場一片靜默,梁國長弓軍依然待在軍城之內,穀梁則不知去向。
北線沒有動靜,這意味著穀梁有可能已經率領援兵返回中線,古平軍鎮的防禦進一步加強。
如此規模的國戰之中,雙方都在猜測彼此的戰略意圖,定力的比拼變得尤其重要,因此絕大多數武勳都不贊同輕易冒進,中線採取步步緊逼的方略更加穩妥。
然而梁軍的堅守讓戰線的推進變得非常困難,光是拿下兩座軍寨就花了將近二十天的時間,擋在前方的雞鳴寨更是一塊足以崩掉己方牙齒的硬骨頭,又要花多少時間拿下?更不必說虎城始終矗立在北方,東面還有梁國的金水大營和古平軍鎮互為犄角。
面對呂定林的質問,最終還是大都統寧王高程開口應道:“呂大人,我軍在中線戰場處於絕對的優勢,這個時候穩健勝於一切。在本王看來,眼下最重要的還是攻下雞鳴寨,徹底肅清梁軍在高陽平原上的釘子。”
呂定林問道:“攻下雞鳴寨之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