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6【千里快哉風】(十)(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梁京都,衛國公府。
“國公爺,這是兩位執政大人讓下官轉呈的西軍第二批糧草轉運章程。”
戶部尚書陸之濤面上難掩疲倦,但眼中精光熠熠,顯露出幾分老而彌堅不弱壯年的氣度。
在很多人看來,如今朝堂上的文臣集團中有兩位高官與裴越的關係極為親近,分別是禮部尚書盛端明和工部尚書簡容。這兩人與裴越的淵源極深,過往曾數次挺身而出為裴越助陣,擢升一部尚書亦與裴越有關,可以說身上有著鮮明的衛國公一系印記。
這也是裴越和王平章的不同,他在軍中的底蘊不及後者深厚,可是相較於當年滿朝文官對王平章的牴觸和排斥,他的處境要寬鬆許多。雖說沒人相信盛端明和簡容這樣的骨鯁之臣會淪為裴越的爪牙,可是很多時候他們的態度足以加深裴越在朝堂上說話的分量。
只不過沒有人知道,戶部尚書陸之濤才是最早暗中投向裴越的衣紫重臣。
早在很久前的開平三年,裴越用三萬兩銀子買下京都北郊的首陽山天然煤礦,走的便是戶部的路子。當時很多人都以為這是時任戶部尚書孫大成賣給穀梁的面子,極少有人注意到真正經手的是當時的戶部侍郎陸之濤。
裴越在祥雲號取得的分紅,每年都會拿出三萬兩透過隱秘的渠道轉給陸家子弟。
南境江陵之戰結束後,面對大戰過後的撫卹和封賞,陸之濤險些愁白了頭髮,好在裴越不僅沒有擴大戰事的規模,反而及時收手從南周朝廷那裡敲竹槓。兩千餘萬兩白銀的賠償不僅緩解了陸之濤的燃眉之急,還讓後續的改良變法可以順利推行下去。
更不消說隨著農桑監和太醫館的設立,賦稅結構的連續調整,戶部的權柄進一步加大,陸之濤在朝堂上的地位亦是水漲船高。
裴越接過卷宗,溫和地道:“有勞陸尚書。”
陸之濤恭敬地道:“國公爺言重了,這是下官分內職責。”
裴越不再多言,耐心且仔細地翻看著。
不得不說,大梁之所以能在三國爭鋒的局勢中脫穎而出,除卻地大物博的優勢外,朝廷裡這些有為能臣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東府兩位執政洛庭與韓公端,堪稱真正的治世名臣,從這份卷宗便可一窺全貌。
西軍糧草轉運涉及七州之地,細節千頭萬緒,是一項紛繁複雜的大工程。東府制定的章程十分詳盡,各地的常平倉儲備糧食如何抽調、民夫徭役如何分派、運輸問題如何解決、時間先後如何安排,每一項都極其詳盡。除此之外,洛庭和韓公端還為南境可能爆發的戰事做了提前籌謀,並未將目光全部集中在西面。
裴越深知自己在政務的處理上還很稚嫩,需要學習的地方有很多,同時愈發明白治理天下絕對離不開以洛、韓二人為首的文官集團。
他想起穀梁在離京之前提起的那件事,難免會生出一些遺憾。
洛庭為人方正剛直,他既然選擇與穀梁分道揚鑣,公事上肯定不會拖後腿,但過往的交情自然煙消雲散。至於他對裴越的態度,肯定不會再像以前那般全盤信任,將來如何發展難以預料。
看完卷宗後,裴越對陸之濤說道:“煩請陸尚書轉告兩位執政大人,這份章程沒有任何問題。另外,有件事我想提醒一下陸尚書。”
陸之濤不由得鄭重地道:“請國公爺示下。”
裴越正色道:“戰事很緊張,戶部上下都很辛苦,但是內陸州府的春耕絕對不能耽誤,否則影響的是下半年國內的安穩。徭役方面,不可將壓力全部轉到黎民百姓身上,要儘可能做到公正。無論高門大族還是鄉紳豪強,這個時候誰若敢陽奉陰違,朝廷必須辣手處置。我會向陛下建議,由太史臺閣、御史臺以及各州廂軍配合東府行事。”
陸之濤道:“下官謹記國公爺教誨。”
裴越沉默片刻,低聲道:“還有,往後若非有兩位執政大人的指示,你不必再來府上了。”
陸之濤心中一凜,凝望著裴越冷靜的目光,恭敬地點了點頭。
將這位手握實權的戶部尚書送走後,裴越並未返回內宅,而是來到前院偏廳,這裡坐著一位略顯緊張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