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沒有與之爭辯,只是朝著龍椅的方向繼續說道:“陛下,臺閣目前掌握的證據不夠全面,因此不能確定這十四人是否清楚敵國細作的身份,也無法斷定是否只有這十四人。等敵國細作全部落網之後,臣定然嚴加審問核查,絕不冤枉任何一位國之棟樑,也不會漏過擾亂朝綱的害群之馬!”

劉賢的胸膛微微起伏著,荊楚的表態讓他略感欣慰,這一刻他在此人身上彷彿看見了沈默雲的些許印記。

太史臺閣權柄深重,主官必須要能做到守正持重,否則必然會貽害無窮。

便在這時,右執政韓公端出班奏道:“啟奏陛下,茲事體大且牽涉甚廣,故而臣認為將藏於都中的敵國細作抓獲之後,可由三法司聯合徹查此案。”

劉賢眸光一凝。

緊接著便有數位重臣出言附和,如吏部尚書寧懷安、禮部尚書盛端明和兵部尚書陳寬等人。

從衛國公遇刺到朝中大臣與敵國細作勾連,情況越來越嚴重,必然釀成一場激烈的風波,朝堂勢力也會隨之洗牌。

韓公端這番話並非是要替那些朝臣開脫,而是不想將這樁大案的審查之權交給太史臺閣。

雖說他內心非常敬重沈默雲的為人,對繼任者荊楚也無反感排斥之意,但太史臺閣終究是特權官衙。一旦讓這頭猛虎出籠,使得他們擁有直接插手朝政的權力,後果肯定不堪設想。

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將查案的權力保留在文官集團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冤案的發生。

所謂三法司是指刑部、大理寺和御史臺,自古以來便是文官的自留地。

然而劉賢沒有如往常那般對韓公端和顏悅色,冷聲道:“方才荊楚所言,右執政莫非沒有聽清楚?牽扯進這件事裡的官員當中,有御史臺的侍御史,有大理寺的評事,也有刑部的郎中。”

言下之意,這些文官屁股底下本就不乾淨,讓他們自己查自己簡直就是笑話。

韓公端微微皺眉,隨即沉聲道:“陛下,臣請旨親自負責審查此案,由三法司協同,太史臺閣從旁全程監察!”

劉賢怔了怔,望著韓公端決然之中又帶著幾分規勸的眼神,心中的怒火不由稍稍消退。

他可以不相信三法司,卻不能公然表露出對東府執政的質疑,那樣必然會動搖朝堂的根基。再者,韓公端如今還兼著翰林學士,入東府之前養望二十餘年,清名早已傳遍世間,品行與操守無人敢於質疑。

在他猶豫之時,左執政洛庭出班奏道:“陛下,太史臺閣雖有監督百官之責,但是並無斷案之權,此例斷不可開。臣懇請陛下允准右執政的建言,臣亦堅信他決不會徇私枉法!”

兩位執政意見一致,又有更多的重臣站出來附議,劉賢心中的天平不斷傾斜。

他看向下方的洛庭和韓公端,又掃了一眼默然不語的武勳親貴們,漸漸有了退讓之意。

雖然他很想將那些勾連敵國細作的蠢貨全部送進太史臺閣的監牢,但面對以洛庭和韓公端為首的朝堂諸公,終究不願讓事態激化到不可收拾。

荊楚安靜地旁觀著這個變化,心中暗歎道:“國公爺果然算無遺策。”

就在他準備丟擲早就準備好的說辭時,忽有一名內監入殿,緊張地稟道:“啟奏陛下,鑾儀衛指揮使陳安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