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嫁的日子枯燥而乏味,宮中的規矩禮儀她已諳熟,唯一需要牢記的便是封后大典當日的一應禮節——經歷了封嬪封妃兩次冊禮的她,也算是頗有經驗了,只不過封后更加隆重,程式也更加繁瑣。

還有在封后典禮之前,還要走完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不過皇帝娶皇后六禮,與尋常百姓家不同,比如說這“納采”,就是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而皇帝的“納采”,就是那道立後詔書。

後頭的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倒無不同之處,只不過彩禮也好、嫁妝也好,都是非一般的隆重。最後的親迎——也是姑爺上門迎娶,顯然皇帝是不可能雲尊降貴去臣子家中的,介時會安排身份貴重的宗親來迎接皇后娘娘入宮。

這幾個月,昌國公府上下忙得腳不沾地,內務府和禮部也是焦頭爛額,才終於趕在臘月十五的大吉之日前,將一切籌備完畢。

天澤二十年臘月十五,黃道吉日,宜嫁娶。

這一日天矇矇亮,文曉荼就被宮女被溫暖的被窩裡給挖了出來, 今天可是她嫁給皇帝,正式成為皇后的日子!

文曉荼雖然努力打起精神, 但還是對這場典禮興致缺缺。

畢竟, 娃都生了倆了, 結婚有毛線球好激動的?

天生麗質的小臉被粉飾得嬌豔華美,三千青絲梳成狄髻, 然後戴上一頂足以壓歪脖子的鳳冠——這一次是真的鳳冠了,雖然看上去只是比翟冠大了些、華麗了些,但確實這個世界幾乎所有女子的夢想。

文曉荼卻心中哀嘆:太特麼沉了!

這東西雖然好看得緊, 但這玩意,只適合放在展櫃裡欣賞,戴在頭上,根本就是反人類!

好在即使是皇后,也不需要天天戴鳳冠, 除了大婚之日外, 只需要在重大節令拿出來戴一戴、充充場面即可。

文曉荼頭上這頂雖然名叫鳳冠, 其實卻是九龍九鳳冠, 冠上一圈金累絲五爪金龍, 正中那條龍口中銜著碩大圓潤的明珠,上有翠蓋,下垂珠結, 其餘龍口皆銜滴珠紅翡,九龍之下,是金累絲點翠九鳳, 鳳凰口中皆垂珠滴,點翠牡丹、南珠珠花、金雲翠雲環繞, 另外, 腦後還有三對博鬢,左右共六扇,飾以金龍、翠雲,上飾珠寶鈿花十二……

光這一頂冠子, 就能撐起一場珠寶展!

再穿上一整套大婚禮服, 文曉荼覺得,自己簡直沒法走路了。

所以,才需要宮女一左一右攙扶著啊!

文曉荼問:“來迎親的是誰?”——是晟王嗎?

秋桑嬤嬤一臉歡喜地道:“皇上原指了晟王殿下,可這幾日晟王染了風寒, 才只得換成安佑郡王。”

安佑郡王是皇帝的叔叔,又是世襲罔替之爵, 身份也夠貴重了。

小尹子在簾子外揚聲道:“皇后娘娘,吉時已到,迎親鳳駕已至!請您移步!”——這聲音抑揚頓挫,更唱戲似的。

文曉荼默默吐了個槽,被秋桑和彤霞一左一右攙扶起身,然後龜速挪動。

不是她不想走得快點兒,而是這大婚吉服拖地,而且她還舉著一柄龍鳳和鳴的團扇遮面,根本看不清前路,稍微一不小心,就得摔個狗啃泥!大婚之日,她可不想出糗。

好在文曉荼需要走的路沒幾步,出了丹若堂,便有長兄溫成棟將她背了起來,一路把她背到了昌國公府前院正堂,依例辭別父母,而後溫祺與徐夫人依禮訓誡即將出嫁的女兒,因她這個女兒身份特殊,故而溫祺與夫人也不敢訓誡,只是說了些祝福的吉祥話罷了。

文曉荼屈膝辭別父母,“女兒去了,願父親母親保重自身。”

溫祺與徐夫人忙起身還禮,溫祺恭謹地道:“願皇后娘娘如意康順。”谷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