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妾希望未來生活在大陳的百姓是這樣的……

從出生起就吃得飽,穿得暖,生病了有免費醫療,該上學的時候有免費的學校。應該擁有選擇人生的權利,可以科舉出仕,也可以學技術,如果願意的話,回家種地也能養活自己。不再擔心姐姐妹妹遠嫁,因為交通便利。可以交往異族而不擔心受欺負,因為他是大陳子民,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國家……

百姓生活上有四大方面,衣、食、住、行。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種悲劇不應該在大陳發生。臣妾聽聞濟州的棉花最是遮寒擋風,在當地並不值錢,黑心商人們送到外地售價卻貴到離譜,松江絲綢和幽州絲綢的價格足足差了十倍……

我覺得朝廷完全可以把紡織歸為國營,由朝廷宏觀掌控價格。

糧食也是一樣,肥沃之地產量高,除了一家子吃飯外還能存下一些。土地貧痟的地方產的糧食交完稅收連乾飯都吃不上了。而且大陳的土地兼併情況很嚴重,不種地的有大片土地,種地的確只能租地……

皇上應排開萬難收為國有,重新分配。

寫到這裡,郭蘭如抬頭看向正在陪沈俞玩耍的冬曼,心裡很難受。

姚冬曼是幽州人,家裡務農為生。一家人雖然清貧,卻也美滿。後來他們家的土地被惡霸佔去了一半,姚父去討要未果,還被打殘了一條腿。那年還是荒年,收成不好,餓死了很多人。

看著餓得哇哇哭的弟弟妹妹,懂事的冬曼跑到城裡,為給家裡換兩鬥米,把自己賣給了妓院……

好在遇到了當時在幽州採買的陳司飾,陳司飾好心把她贖下讓她回家,她卻不願意,於是跟著陳司飾來到了京城。

郭蘭如問過她,姚冬曼笑的淡然。

“那兩鬥米都不知道夠不夠家裡挺過去呢,我再帶一張嘴回去,不好。”

……

據臣妾所知,許多鄉下的郎中良莠不齊,甚至很多地方找個大夫要跑去十幾裡外。有的時候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治不了只有等死……

識文斷字,方能明理。可是學校遠遠不夠,而且很多人家根本負擔不起孩子上學……

所以臣妾認為最基礎的設施應該有製衣廠,食堂,學校和醫院……最好能免費,至少能對窮人免費供應或者允許延期交款……

《禮記》中有這麼一段話,臣妾覺得頗有道理。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所以孤兒院、養老院不可或缺……

父母皆有所養,妻兒生活幸福,士兵才會無牽無掛,方能悍不畏死,所以臣妾認為應該設立一個機構,保障士兵的權益……

郭蘭如有些慶幸,還好原身出自將門,不愛學習,本身沒什麼文化,要不然就她寫的這全篇大白話,根本解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