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氣衝衝回到府邸,豪格告訴管家,不準任何人打擾,接著徑直去了臥房。

四年之前,父皇皇太極突然病逝,沒有留下遺囑,皇位的爭奪瞬間在朝中展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正黃旗、鑲黃旗驍將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鰲拜、譚泰等人,相繼對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表示了支援,滿八旗之中的正黃旗、鑲黃旗、正紅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以及豪格自己掌控的正藍旗,都是支援他豪格的,可以說這個時候的豪格,風光無限,眼看著就要成為大清國的皇帝了。

可惜的是,皇太極並未立長子豪格為皇位繼承人,這是豪格最大的短板,也給了早就覬覦皇位的多爾袞最大的機會。

多爾袞的力量不弱於豪格,正白旗與鑲白旗是滿八旗之中最為驍勇的,立下的戰功也是最多的,多爾袞在滿人權貴之中的影響力巨大,何況多爾袞曾經得到努爾哈赤的青睞,其當年甚至有資格與皇太極競爭汗位。

豪格與多爾袞的皇位之爭,很快公開化,雙方互不相讓,隱隱有了兵戎相見的勢頭,誰都知道,滿八旗一旦分裂,大清國必定會徹底墜入到深淵之中去,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多年的辛苦拼搏,勢必化為灰燼,大清國不僅會失去與大明王朝抗衡的資本,還可能在蒙古部落以及大明王朝的夾擊之下徹底滅亡。

為了大清國的未來,滿人權貴以及正黃旗的諸多驍將提出瞭解決的辦法,他們提出,必須要立皇太極的兒子為皇位基礎人,否則就是兵戎相見,如此情況之下,滿人權貴集團想到了解決的辦法,冊立皇太極的八子福臨繼承皇位,成為大清國的皇帝,此刻的福臨僅僅六歲。

經過各方的妥協,濟爾哈朗成為第一攝政王,多爾袞成為第二攝政王。

當初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豪格,被滿人權貴拋棄了。

福臨繼承了皇位,成為大清國的皇帝,正黃旗與鑲黃旗不可能繼續無條件支援豪格,他們更不可能讓大清國徹底分裂,代善年級大了,輕易不會過問朝政,既然大清國有了皇帝,代善也不可能繼續力挺豪格了,濟爾哈朗就更不用說了。

多爾袞雖然沒有能夠成為皇帝,但成為了大清國的攝政王。

豪格作戰勇猛,立下了很多的戰功,但其缺陷也非常明顯,脾氣暴躁,衝動,智謀不足,說的直白一些,就是沒有多少頭腦,算得上是莽漢,這樣的人,若是成為了大清國的皇帝,對於滿人權貴來說,並非是好事情,對於大清國來說,更不是福音。

接下來局勢的發展,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鑲白旗旗主、豫親王多鐸毫不猶豫的支援多爾袞,武英郡王阿濟格也無條件支援多爾袞,這三個親兄弟聯合起來,成為朝中其他人無法抗衡的力量,第一攝政王濟爾哈朗急流勇退,將權力拱手交給了多爾袞,年歲已大的代善,壓根不管這件事情,正黃旗與鑲黃旗的驍將,眼睛裡面看著的是新登基的皇帝福臨,他們聽從皇太后的勸告,對多爾袞採取了避讓的態度。

很短時間之內,多爾袞就掌握了朝中的大權,決定朝中的一切事宜了。

這個時候,豪格已經沒有資格與多爾袞叫板。

掌握了朝中權力的多爾袞,沒有忘記過往的事情,將矛頭對準了豪格。

三年前,豪格喝醉酒了,在府邸裡面罵了多爾袞,這本不是多大的事情,但多爾袞揪住了不放,上奏朝廷,朝廷商議之後,決定削去豪格的爵位,豪格肅親王的爵位不存在了,好在滿人權貴之中還是有支援與同情豪格之人,他們保留了豪格正藍旗旗主的位置。

嚴格說起來,滿八旗旗主之位,比親王的位置重要,因為旗主直接掌握了軍隊。

多爾袞也不敢做的過分,豪格只是罵了他,不可能因為這點小事情,就被剝奪旗主之位,要知道旗主之位輕易不會調整,除非是犯下了謀逆的罪行。

因為豪格依舊是正藍旗旗主,所以外界稱呼的時候,依舊尊稱為親王殿下。

此次入關作戰,豪格抓住了機會,率領麾下的正藍旗軍士參與其中,憋了很長時間的豪格,拼命也會抓住難得的機會,立下大功,為自己正名,正藍旗的諸多將士,同樣憋了一股勁,他們不僅僅要立下戰功,還要透過此次作戰,獲取到更多的錢財。

一片石之戰,主要參戰的是正白旗與鑲白旗軍士,豪格與正藍旗軍士被擺在了一邊,成為了預備隊,八旗軍入關,進入京城之後,追擊李自成會和大順軍的戰鬥,多鐸與阿濟格承擔了,豪格再次做壁上觀。

吳橋之戰,八旗軍慘敗,蒙八旗固山額真覺羅巴哈納陣亡,漢八旗固山額真石廷柱陣亡,如此的慘敗,身為攝政王的多爾袞,應該要承擔責任,可惜的是,儘管不少滿人權貴與蒙古權貴前往武英殿,準備大鬧一番,卻被多爾袞與多鐸聯手鎮住了。

那一次在武英殿,豪格看見了多爾袞恨不得吃人的眼神,他無所謂,難不成多爾袞吃了敗仗,還能夠懲戒他這個正藍旗的旗主嗎。

豪格還是想的太簡單,多爾袞略施計謀,就讓他這個正藍旗的旗主墜入了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