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皇宮,武英殿。

多爾袞看著下面激烈嚷嚷的眾多滿人權貴,以及痛心疾首、甚至是痛哭流涕的諸多蒙古權貴,面無表情,吳橋之戰的訊息傳到京城,多爾袞首先是完全不相信,他毫不猶豫的斬殺了傳遞情報之人,接著全力的壓制訊息,同時派遣最為信任的正白旗斥候前往吳橋偵查。

經歷了幾年的鬥爭,多爾袞完全獲取了權力,不過他的位置並非特別穩固,在以武力為尊的大清朝廷之中,指揮作戰不斷取得勝利是鞏固權力的關鍵,作戰失敗很有可能導致權力削弱,甚至是導致權力的喪失。

覺羅巴哈納與石廷柱率領大軍前往山東,多爾袞並未特別關注,他的主要目光還是集中在李自成和大順軍的身上,要知道完全穩定北直隸乃至於北方的局勢,對於大清國來說至關重要,多爾袞已經給瀋陽的皇上和朝廷寫去奏摺,請求或者是要求皇上起駕前往京城,將大明的京城當做大清國的京城,讓大清國在這裡定都,以表示對中原的完全控制。

所以北方的穩定至關重要,按照多爾袞的安排,皇上應該是十月份左右抵達京城,在這之前,身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務必要完全掌控北方的局勢,試想一下,若是李自成和大順軍還盤踞在陝西以及山西等地虎視眈眈,大清的朝廷怎麼可能安穩。

一直以來,多爾袞是看不上明軍的,他認為明軍太過於孱弱,經歷了松山之戰,明軍已經徹底失去了抵禦八旗軍的能力,若不是糧草不濟,大清國的實力還不是足夠的強悍,多爾袞早就命令八旗軍入關作戰、奪取天下了。

八旗軍與李自成在一片石作戰,多爾袞親眼目睹了大順軍的戰鬥力,若不是八旗軍重灌騎兵全線出擊,不一定能夠打敗李自成及其麾下的大順軍,所以多爾袞不會小覷李自成,再說了,李自成造反十多年,身經百戰,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每一次都能夠重新崛起,最終打敗了明軍,佔領了京城,這說明李自成肯定有過人之處,要知道八旗軍也經歷過這些。

吳橋之戰的慘敗,讓多爾袞猝不及防。

隨後吳橋之戰慘敗的訊息源源不斷的傳來,更加要命的是,這些訊息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在京城流傳開來了,多爾袞已經無法隱瞞,只能無奈的告知了諸多的滿人權貴與蒙古權貴。

訊息瞬間引發了軒然大波,兩萬蒙八旗和漢八旗的軍士,居然全軍覆沒,更加關鍵的是,一萬蒙八旗的軍士是最為精銳的大軍,戰鬥力毫不弱於滿八旗,大清國還沒有經歷過如此的慘敗,此外,覺羅巴哈納與石廷柱兩個固山額真陣亡,石廷柱算是其次,畢竟是漢人,死了不是太可惜,可覺羅巴哈納不一樣了,其是蒙古人之中的佼佼者。

在如何應對吳橋之戰慘敗這件事情上面,多爾袞過於的自信了,一方面他想著隱瞞訊息,來爭取到應對的時間,另外一方面,有多鐸和阿濟格等人的支援,多爾袞覺得滿人權貴翻不起大浪,沒有什麼了不起,蒙古權貴更不用多說,他們本就依附於滿八旗,所以多爾袞格外關注另外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吳橋之戰的具體情形,為什麼兩萬八旗軍會全軍覆沒,他們是不是遭遇到了其他的意外,甚至說是不是內部有人反叛了,導致大軍完全的崩盤。

多爾袞壓根不相信明軍有此等的作戰能力,哪怕是數十萬明軍圍攻,兩萬八旗軍將士也不用畏懼,甚至能夠徹底打敗明軍,他將懷疑的目光對準了石廷柱,儘管石廷柱歸順大清國已經有二十多年,可石廷柱畢竟是漢人。

滿人權貴與蒙古權貴突然來到皇宮,嚷嚷吳橋之戰的事宜,一定要討一個說法,多爾袞尚在思考吳橋之戰為什麼失敗,他獲取到的訊息太少了,根本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

在這些滿人權貴之中,多爾袞吃驚的發現,豪格居然也參與其中了,要知道豪格剛剛遭受到多爾袞的懲戒,失去了親王的爵位,此番入關作戰,算是戴罪立功,根本沒有資格說話。

因為豪格也在其中,這讓多爾袞猛地驚醒,察覺到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議政會議確定下來的另外一名攝政王濟爾哈朗,雖然是躲避權力的壓制蜷縮到一邊去了,可其權勢還在,畢竟是鑲藍旗的旗主,且濟爾哈朗是支援豪格的,此外就是禮親王代善,身為正紅旗與鑲紅旗的旗主,代善權勢非同一般,如果因為八旗軍作戰失敗甚至是兩萬人全軍覆沒的事宜,濟爾哈朗與代善全部站出來,表示出來對他多爾袞的質疑,那事情就複雜了。

多爾袞看向豪格的時候,眼神都能夠殺人,可惜豪格一直都回避多爾袞的眼神。

武英殿裡面的吵嚷聲音越來越大,諸多的皇宮侍衛都守在了大殿外面,異常緊張。

“吳橋之戰慘敗,這是我大清國從未有過的事情,一定要徹底追究。。。”

“說的是,究竟是怎麼失敗的,兩萬人全軍覆沒,哪裡出現了問題,必須弄清楚。。。”

“覺羅巴哈納與石廷柱雖然都死了,可朝廷裡面還有人啊,要站出來說清楚。。。”

話語越來越偏激,明顯是指向了多爾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