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2,演技(第2/2頁)
章節報錯
而孫浩給02級表演系本科班的學生上的第一堂課,卻沒有進入這些專業教室,而是遵照學校的安排把授課地點放在了文學系經常上課的地方~階梯教室。
階梯教室
今天,人非常多,甚至可以說是人滿為患!
不但80個座位全部坐滿,而且過道上,窗外,也都密密麻麻站滿了人。
這些人當中,有學生,各個年級各個系的都有;有老師,像是常麗教授,像是李保田教授、王智文老師、姜雯麗老師等等;也有從中戲畢業出去的學長學姐,譬如姜聞、譬如鞏莉、再譬如鄧朝、田雨、張婧初等等…
這些人來的目的挺簡單,就想近距離瞧瞧,目前,世界上票房最高的電影導演到底是怎麼樣來講他人生中的第一堂課的。
聽眾雖多,但孫浩卻並不怯場。
在大家的注視下,稍稍整理一下外套,孫浩就鎮定自若的走上了講臺。
“大家好,我是孫浩,02級表演系本科班的班主任,今天是我第一次登臺授課,如果講的不好,還望大家能從心裡原諒我這個小菜鳥。”
“哈哈…”
聽完孫浩的開場白,眾人大笑。
孫浩有耐心,等大家笑聲漸歇,這才轉身,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兩個字【演技】!
“其實,也算不上登臺授課,就是想和我們班剛剛走進大學校園的學生們聊聊,什麼是演技?什麼是好的演技?今後你們在表演上追求的目標又是什麼?
眾所周知,對演員來說,演技是吃飯的行活,是核心競爭力。
可對普通觀眾來說,“演技”這東西,實在沒有可以參考評價的標準體系。
因為同樣一段表演,擁有不同人生閱歷和經驗的人,看起來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既然,沒有統一標準,那麼“好”的演技,到底是如何存在的?
嗯,在回答此問題之前,我先說說,在我心目中“好演技”是什麼樣子的?
我認為,好的演技至少要達到三個客觀條件:
第一,觀眾不出戲,只要在鏡頭中,演員無時無刻,都能保持著飽滿且真摯的“角色情緒”,讓人共情。
這個很好理解,就是在我們看來,演員就是角色本身。
舉個例子,《喜劇之王》中周星弛對尹天仇的塑造,雖然片中有無厘頭的橋段,但即便在這些橋段中,觀眾也不會因為劇情而出戏。
尤其在被吳夢達痛罵的那個段落裡,周星弛那種無地自容的輕賤和尷尬,讓人共情。
第二、表演有層次,有節奏,有輕重緩急,即便是單獨拎出來,觀眾也能明確的知道人物此時的狀態和情緒。
層次和節奏是比較模湖的概念,通俗來講,就是快慢得當,沉穩和爆發,錯落有致。
最典型的例子,是《教父》中馬龍·白蘭度的表演,維託·科里昂聽到兒子的死訊時,先驚訝,再傷痛,隨後又有控制事態的冷靜。
……”
“咦…,老常,孫浩可以呀,不但在實踐上厲害,而且也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坐在最好的位置,聽課的梁伯龍教授,朝常麗教授那邊歪了歪腦袋。
“哈哈,小聰明而已!”
面對表演系前系主任梁伯龍教授的誇獎,常麗教授替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謙虛了一下。
“已經不是小聰明瞭,中戲成立這麼多年,好像還沒有哪位班主任是用這種方式讓【表演】在學生心目中產生一個清晰概念的?!
哦,對了…”
聊到這裡,梁伯龍突然一頓,然後就將聲音壓得極低。
“常老師,上面有人找到我,說是讓我和孫浩談談,關於某些韓劇版權侵權的事情,要不就這樣算了,如果認真追究下去,恐怕會影響招商大局…
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