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第二道彎乃是子貢留下的道理烙印。

子貢,就是端木賜,儒商鼻祖,儒門十哲之一,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善於經商,乃是祖師最為器重的弟子。

剛一踏入,四個大字便迎面撲來。

“何為知行?”

對於子貢,王羽也是有所瞭解的,知道這位先生擅於經商,他原本以為應該是跟商道有關的問題,可是沒想到居然是知行的問題。

王羽開始思考了起來,想起這位先生的經歷以及儒門之中對於這位先生的記載,心中有些瞭然。

子貢是儒門祖師之道的宣傳者和捍衛者,他對祖師最為崇拜,認為祖師的修行境界猶如萬仞高牆,而自己只不過是只有幾尺的土牆而已,完全不能相比之。

所以,他對於祖師的學問研究的最深,越是研究他就越是覺得祖師猶如天人一般,非是凡人可以達到的境界,那麼對於祖師的學問如何踐行呢?

這也許就是他的疑問了。

興許他有答案,但是他想知道更多的解答。

所以,這裡鑲刻的道理烙印非是商道,而是知行之道。

對於知行之道研究最深的自然就是陽明先生了。

傳習錄,王羽還是有些研究的,畢竟作為一個抬槓宗師,槓精中的槓精,如果涉獵不廣,人家說的話你根本都瞭解不了,那還辯論個屁啊,直接投降算了。

所以,王羽對於各種典籍都有涉獵,雖然不深,但是其核心要義王羽還是略知一二的。

當然對於知行一道,不僅有王陽明的解答,還有很多大佬也對知行有過解釋。

《荀子·儒效》:“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禮記·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尚書》所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朱熹說:“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

程顥說:“真知與常知異。嘗見一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說虎傷人,眾莫不驚,獨田夫色動異於眾。若虎能傷人,雖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嘗真知,真知須如田夫乃是。”

以上大佬雖然都對知行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但是都所有偏頗,或者重視知,或者重視行。

唯有陽明先生,知行合一。

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後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正所謂,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用四個字來概括,知行合一。

王羽腦海中無數的知識在翻動,看上去十分漫長,實際上也不過盞茶功夫而已。

整理完畢之後,王羽直接抬頭,衝著那似乎想要把自己壓倒的四個大字也大聲念出了四個字。

“知行合一!”

此言一出,整個第二道彎都開始顫抖起來,鑲刻在第二道彎上的無數道理紋路似乎有些承受不住這四個字的壓力,竟然有崩解的跡象。

這些道理乃是子貢的一身修為的精髓所化,早就牢牢的跟泰山何為一體,此時道理崩解,附著其上的岩石也開始不穩,儼然就要倒塌下來。

這可把王羽嚇壞了。

這豈不是要把我活埋在這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