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批犯人,最後在林徹的‘開恩“之下,逃過了一死,然後就被林徹丟到了青牛山挖煤去了。

然後林徹又聽白朗說皇城司抓了近三千的地痞潑皮,都沒地方關押了,於是林徹又動了心思。

這麼多免費勞力,怎麼能浪費呢?

隨後林徹便和皇城司做了一單生意,在裡面挑出了身體健康,年富力強的一千人,以每月一百文一個的價格‘租“了下來,前期也全部安排去挖煤。

雖然一百文一個人不多,不過一千人每月也有一百貫錢,主要是,皇城司就不用找地方關押他們了,也省下了不少伙食費,這一進一出,就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於是周仁鳳很痛快的拍板了,順帶還‘租“了一個都的兵卒給林徹,幫他看守這批犯人。

而且受到林徹的啟發,周仁鳳也打算將剩下的兩千多犯人也同樣施行‘勞動改造“,算是廢物利用,免得將這些人放出去後,又要為禍民間。

這個時代,也有讓犯人進行勞動的,不過大宋比較流行的是流放和刺配,其實也是對他們的勞動力進行了利用,官府也不傻,怎麼會白白養著這幫犯人。

只不過都是讓犯人幹一些雜役之類的活,不是像林徹這般組織大規模的人犯進行可以產生直接價值的勞動。

該讓這些犯人做什麼呢?

這個問題讓周仁鳳犯了難,用的時候肯定不能分散使用,那管理起來實在麻煩,而且成本還高,若是集中使用的話,這些人又幹不了工匠那些需要技術的活計,只能出死力氣。

最後林徹給他出了個主意,將這兩千多人分出若干小隊,讓他們對臨安城的市政進行修繕和改造,簡單的說就是修橋鋪路掏陰溝。

周仁鳳對這個建議思考了一番以後,也感覺不錯,雖然賺不了錢,但是可以賺名聲啊。

因此臨安城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市容大改造,沒多久,這座百萬人口的城市就變得更加乾淨整潔,民間對皇城司的好感度再次攀升。

在這段時間裡,星火集團的煤場也提前完工了,因為工作簡單,所以很快招募到了一千多工人開始製作蜂窩煤,這些工人有許

(本章未完,請翻頁)

多都是之前以木柴為生計的人,如今變成了墩煤工,不能說比以前輕鬆了吧,但是收入卻明顯的提高了。

蜂窩煤的產量在充足的煤源和加工支援下飛速增長,於是臨安城中大部分的人家都開始改用了煤炭,這樣一來,星火集團的工程隊就有了越來越多改造爐灶的單子,同時製作煤爐的工匠隊伍也擴大到了兩百多人,就這樣都有點跟不上市場需求。

最後配送煤炭的工作,大部分都外包給了皇城司組建起來的‘物流行“,還留了一小部分,讓養濟院的大孩子負責配送,算是一項勤工儉學的措施,同時對他們也是一種鍛鍊,保持艱苦樸素的良好作風。

而養濟院本身,經過修整之後,已經變成了一所學堂,有點林徹前世大學的味道,有教室有宿舍有食堂,還有專門的教研處,於是林徹將這裡改名為‘星火學院“。

這教研處就是編寫少兒百科全書和字典的地方,朝廷同意了王應麟編寫字典的奏請,反正也不用朝廷出錢,所以王應麟現在也召集了十幾個志同道合之人,已經開始著手兩部大作的編寫了。

而且他們身上也有教學任務,也會去給孩子們上課,雖然這些人的才華,去給一幫蒙童上課是有一些大材小用了,但是有了實踐,對他們編寫書籍也是大有幫助,所以他們也非常樂意。

現在,星火學院的這幫孩子每日都過得非常的充實,大體上一天中有三個時辰學文化課,兩個時辰進行‘軍事訓練“,當然名目上是鍛鍊身體,另外十歲以上的孩子裡還有一天勤工儉學,至於假期嘛,不存在的,只有年節可以休息。

林徹感覺星火學院漸漸走上正軌之後,便開始從外界吸收更多的兒童進來,一個是從別的地方需找孤兒,另一個就是臨安軍士家中的孩子,只要願意送來,便會收下,唯一的條件就是必須住校。

林徹的目標是將學院初步充實到兩千名學生,三百名各類教師,王應麟得知後,還打趣林徹野心太大,畢竟國子監和太學都沒有這麼多學生。

林徹並不覺得多,反正現在星火集團的收益足夠維持十幾個星火學院的開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