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下著雨,雨不大,卻寒涼。

十月的天氣,對普通百姓來說,已經開始變得難受起來。

這時代,棉布還是屬於奢侈品,一來棉花產量少,二來紡棉的技術也很不成熟,所以價格也非常昂貴,屬於只有富人才消費得起的東西。

可是相對於棉布,富人還是更加偏愛絲織品,綾羅綢緞絹綃錦,花樣繁多,任挑任選。

到了冬天,如果多穿幾件依然寒冷,那麼他們就會在綢緞間填充綿絮,注意,這個綿絮不是棉花的棉,也是用蠶絲製作的,自然也是高階貨,實在不行,那就來件貂皮大衣,反正有錢,這都不是事。

於是棉花和棉布成為了窮人買不起、富人用不上的尷尬貨。

那窮人怎麼禦寒呢?

對於大多數普通百姓來說,只能以麻和葛的織物蔽體,這種衣服過於粗糙,看起來就像麻袋片,被稱為‘褐“,因此‘褐“也被視為一般黎民百姓的象徵,一個人若是當了官,通常被稱為‘除褐“或者‘釋褐“。

這種單薄透風的衣物,顯然無法禦寒的,但老百姓也不能生生把自己凍死啊,於是也會想方設法來解決。

於是春天採柳絮,秋天集蘆花,到了冬天就填充到衣物和被子中,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暖禦寒。

另外,稻草也會用來防寒,比如用稻草編制的蓑衣,便是百姓抵禦寒冷和雨雪的常用之物,極端情況下,也會將稻草捶軟之後,填充到衣物鞋履之中,效果雖然不佳,總比沒有強。

還有一種讓林徹覺得匪夷所思的衣物,那就是用麻紙做的紙被,也是窮人比較常見的防寒衣物。

這時候的人所說的被,和林徹所認為的被不同,而是披風,白天披在身上,到了晚上蓋著睡覺,這紙被從唐朝便開始有了,到了宋朝的時候,就開始使用更加堅韌的楮皮紙來製作,變得更加耐穿,也更厚實保暖。

這紙被雖然寒酸,但依然需要透過一系列的加工,而有些人連這個都用不起,他們便把廢舊紙張收集起來,填充到麻布之中,做成‘紙衣“。

宋朝的紙張製作技術很成熟,產量非常大,而朝廷正是用紙大戶,也會產生許多廢紙,於是朝廷就經常製作一些紙被紙衣,在冬季的時候發放給那些沒有冬衣的百姓,算是一種社會福利。

但是這種衣服有一個最大的缺點,那就是不能沾水,因此到了下雨的時候,街

(本章未完,請翻頁)

道上便冷清了許多。

這讓馬車行走起了顯得比往日更加通暢了許多,而林徹坐在車中,撩開車窗,望著街道思索著。

林徹前世今生都是南方人,還是比較怕冷的,但是這一世或許是因為習武,對寒冷沒有太大的感覺,何況以他的條件,根本不會缺少禦寒的衣物,就連現在給他拉車的兩匹馬,都是披著厚實的油氈。

不過他現在想的依然是禦寒的問題,不但眼下民間需要大量物美價廉的防寒衣物,而到了將來,林徹自己的軍隊,也缺少不了防寒衣物,總不能一直在南方打轉,或者,到了冬天就苟起來?

從實際來說,最終解決的還是要靠棉花啊,看來得早點推廣棉花種植了,雖然南方這些地方並不是種植棉花的最佳環境,棉花的產量和質量都不是很理想,但起碼可以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

至於好不好,在林徹的映像中,似乎印度那裡非常適合種植,或許,可以抽空去那邊看看,那裡還沒有被蒙古征服,應該有不少機會。

但這些都稍微遙遠了些,目前林徹能想到的法子,就是大規模的養殖禽類,不但可以供應肉食,而且羽毛和羽絨加工之後,也是一種很好的防寒填充物,並且還輕柔。

首先可以利用臨安為中心的廣闊市場,先把這個產業發展起來,到了以後,便可以有效的供應軍需。

「阿郎,萬壽所到了。」

寧藍的聲音,將林徹從思索中拉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