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歸奇怪,但卡夫卡和尤菲遇到的問題,並非孤例。

文化之間的差異大到難以想象,哪怕是混血種,以他們的頭腦,也不能在短時間內跨越鴻溝

無法理解秘籍,就無法修行武道,路明非最開始是真的沒想到,傳播武道最大的難題,居然是這個。

當然,也不是沒有權宜之計,助教這一職務正是為此設立,返校專員時間緊張,助教可以幫他們快速領悟秘籍,實在吃不透還能找路明非,總之站樁進度不能落下。

但都說了是權宜之計,肯定有其弊端。

武道修行和科學不同,科學是以客觀世界為藍本進行研究總結後的產物,武道不是。

舉一個形象的例子,同樣是“1+1”這個題目,用科學的眼光看,答桉是2,沒有懸念,不可能出現蘇茜解題是3,梁琦清是8的情況。

聽起來像時廢話,同樣一個問題,怎麼可能不同人就能有不同的解?

但武道就能。

介紹武道時,路明非不止一次的強調,武道因人而異,因人而異,而這因人而異的道理表現正在於此。

同樣一門劍部樁法,蘇茜與梁琦清修來,就能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樣子。

也正是所謂的,1+1的答桉,蘇茜可以是5,梁琦清可以是4,而如果讓路明非來,他的答桉沒準能是1000。

這就是武道與科學兩條道路最大的區別。

不是威力大小,科學就真的比武道差麼?無論是基因還是機械,科學的未來無比輝煌,不能簡單的用破壞力大小來闡述一條道路,或許,以唯心與唯物的權重作為判斷標準,會更加合適。

比起科學,武道顯然更偏向於唯心,卡塞爾的學者們把頭髮撓禿了也想不通,為什麼同一個武者修同一門樁法,心境不同,就會覺醒不同的神異?

更離譜的是養神,什麼叫養神?能給個具體定義麼?達到什麼標準可以晉升?需要什麼經歷算是增加養神進度?

不止學者,就連學員們也很頭痛。

還是那個問題,武道因人而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和思想感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三觀,不同三觀的武者自然修出的武道也是不同。

《重生之搏浪大時代》

那麼他們對於秘籍的理解就很重要了。

如果一個武者,無法理解秘籍原本,都是透過助教轉述開始習武,那他最後走出的道路,究竟是自己的,還是助教的?

所以,最近葉勝就能經常看到這樣的畫面。

某個金髮碧眼的學員,一邊吃飯,一邊看武俠或者玄幻。

不得不說,雖然離譜了點,但利用幻想作品快速入門,當真不失為一條捷徑。

只是偶爾就會有人跑來問葉勝這樣的問題。

“道友,我在梳理看到灌頂傳功,還有吸星大法,為什麼我在源武院沒有找到類似的武學,你說會不會是因為太過邪惡,有傷天和,路師就沒有放出來。”

葉勝欲言又止。

聽了這段話,真的,他有好多肺腑之言,不吐不快。

但是在此之前。

“首先,你應該叫我同學。”

拜託尷尬不尷尬啊!還道友,就兄弟您這智商,我這裡有根神光棒,咬咬牙三百美金便宜賣給你,你大概都會信吧。

其實也不是,專員們又不傻,相反的,作為混血種的他們智商相當高。

但正因為智商高,所以想得多,於是看什麼都好像和武道能扯上點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