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日清晨,揚州城新城區東北,金百萬悠然自得的在自家園中飲茶觀huā。

這個園子的名稱聽起來很稀鬆平常的樣子,叫作百huā園,雖然普通,但很名副其實,確確實實有一百多種huā,維持起來耗費不知幾多。

不過讓金員外感到缺憾的是,因為huā期不一從來沒有百多種huā齊齊怒放的時候,再多的錢也買不到這點。

金員外身旁陪同的是方外之人,從蘇州來的圓容老和尚,只聽法師問道:“昨日情形如何了?、“縣衙裡無甚動靜,不知道李縣尊終究如何應付。”圓容法師抿了一口茶笑道:“李估此人行事出奇,似乎膽大沖動又渾不可測使人畏懼,其實有兩條脈絡可尋。一是他不主動做無把握之事,二是他不主動做無好處之事,衝動亂為很多時候都只是他恐嚇別人的外表。”

“正所謂世事如棋局,你們看他膽大妄為便被嚇住畏縮,這種想法不對,未戰先怯豈有勝因?常言道狹路相逢勇者勝,就說巡役齊歇之事,si鹽氾濫後你們可能損失的只是部分官鹽收益,但李估損失的則是官位。這就相當於你們壓上銀子、李估壓上官位的賭博,對你們各自而言孰輕孰重?李估不會拼著自己官位不要也要與你們魚死網破的,他要是那樣不分輕重的人,也坐不到今天這個位置。”“所以你且安心,有貧僧在,無論如何李估必定要與你和解。你們都沒有見過,李估也曾是個很會隱忍的人,不是一味好鬥逞狠的。”圓容不知想起了什麼,一邊運籌帷幄一邊感慨道。

某個人渣,當年忍氣吞聲低三下四的從他這裡騙走了官位,然後兩年來對自己就不聞不問了,三月前他主動上門,還熱臉貼了冷屁股……這次就要找回場子給該人渣看看。

金員外若有所思,這和尚果然對李縣尊瞭解的很透徹,絕對是有備而來的,而且很有把握。

那天在新安會館靜遠堂議事,大部分在場鹽商覺得突然現身的老和尚只是出了兩個不錯的主意,此外沒什麼值得他們注意的,甚至習以為常。

大鹽商手裡的財富具有超乎尋常的吸引力,周圍從來不缺主動冒出來表現自己的人物,不外乎皆為利來皆為利往,所以對這個主動獻計獻策的和尚並不稀奇。

但金百萬與一般鹽商不同,是真真正正的白手起家人物,從當年窮困賣女的背運小販奇蹟般的變化為如今揚州城七大鉅商之一。有這些經歷錘鍊,明粗實細的金百萬眼力自然比那些靠著世襲窩本發家的富二代鹽商強的多。

讓金百萬注意到的是,圓容老和尚自稱蘇州人,這就是最大奇怪之處。出家人既然號稱出家,在別人沒有詢問的情況(武動乾坤最新章節.)下,一般不會主動報上自己俗家籍貫在哪裡罷。

一個蘇州人,跑過來給自己的同鄉李大人使絆子,莫非是被李大人迫害過特意來複仇的?金百萬細細想來覺得很有意思。此人肯定與李大人相識,至少是有過關係的,大概知道李大人的一些底細。而且他是膽敢到江都縣來,說明有所依仗。

恰好金百萬和縣衙因為鹽課和典史兩件事情僵持不下,始終未曾得到解決,見了圓容法師便起了求教之心。所以滿堂十幾個人,只有金百萬表現出了足夠誠意,問過法號來歷後盛情邀請圓容法師到自己宅中小住修行。

不過金員外當然不會盲目輕信,在家中用了一些小手段進行試探,例如派了若干美貌婢女去勾引。怎奈圓如大師如同柳下惠不為sèmi,金百萬便服氣了,看來此人不是江湖騙子,有點內涵的。

談了幾次,金員外又發現這位和尚雖然對佛法幾乎一竅不通,但對李縣尊的人xing有著極其深入的見解,正是他所急缺的專業技術人才,知己知彼才可百戰百勝啊。

而且圓容和尚一口一個李估,每每直呼其名從不加尊稱,不恭之意溢於言表,足以說明他不是什麼細作臥底。

此時的金百萬還不知道,自己將來也有可能口口聲聲李估而不是什麼李大人李縣尊李別駕……,

卻ā園中,圓容法師瞥了金百萬一眼,繼續講解道:“李估此人,雖不至於見小利而忘義,但絕對是幹大事而惜身”突然話鋒一轉“金施主每年白給縣衙三千兩鹽課,又如此關注典史和緝鹽巡役之事,只怕別有內情罷?別的綱商卻沒見如金施主這般上心的。”金員外聽對方解析李估聽得正入神,卻猛然聽到這句,不禁失聲道:“法師也熟知俗家之事?”又連忙改口道:“法師說笑了,我本經商之人,結好本地是常理。”與此同時,在縣衙中李估仍在看著緝鹽巡役的請願文書苦思。

他想的更深,如今他正要在本籍人中一點一點的豎起名聲,以此為壓制徽州商人的依靠。而這數百巡役卻都是本地人,處理不當會不會影響自己的大局?以前一直忽略了這點,倒是個小小失誤。

從之前的動向看,那些鹽商應該是被自已的作敢為震懾住了,又兼自已手握守備司營兵,所以鹽商沒有膽氣和自己正面作對。他們huā錢培養出的官員又遠水不解近渴,故而只能透過江北其他衙門進行迂迴鬥爭,怎麼這回一反常態了?

該如何化解?有一招是採用詐術,先假意哄騙安撫住,等上司准許後再以秋風落葉之勢,將營兵迅速替換掉巡役。不過想來想去,總是有點後患,而且人口眾多毀自己的信譽。

正在想法子之時,有個急遞總鋪的頭目被張三領進房中“稟大老爺,一刻鐘之前府衙中有公文發往淮安府!”

原來每個縣都有按制度設立、管理驛站、急遞鋪的責任。住宿是驛站,公文靠急遞鋪,通稱驛傳。

這是按屬地分的,江都縣地面上的急遞鋪當然是由江都縣衙管理,而府衙設在江都縣,傳遞公文自然也是透過江都縣的急遞鋪。

李大人早就打過招呼,凡是最近府衙有比較不同尋常的公文,一律來報。雖然不敢冒著殺頭危險si拆攔截公文,但是起碼能知道去向也好,府衙公文的封皮總要註明是送到哪裡去的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