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天時間,移動打車市場燒了四十四億出去,交通監管部門考慮到整個城市交通運輸行業的有序發展,不得不連發三則通知,叫停宅天下出行、快的打車、滴滴出行三家的燒錢競爭模式。

三家平臺也只能停止優惠補貼活動。

此時的移動打車市場,使用者已經突破兩億,90%以上的市場份額被三家瓜分,透過這四十五天的燒錢活動,拖死了四十多家移動打車平臺,畢竟不是每家平臺的背後都有深厚的資本支撐。

快的打車以40%的市場份額居於榜首,滴滴以30.5%的市場份額緊隨其後,宅天下出行從補貼戰前的11%的市場份額,漲到了26%,三分天下的局面形成。

看著中國內地移動打車市場進入到最後市場整合階段的時候,原本在這一行沒什麼動靜的百度,突然宣佈百度地圖戰略投資易到打車,殺入移動打車市場。

顯然是想最後來分一杯羹。

不僅如此,矽谷巨頭,市值六百億美金的uber釋出了新的中國市場戰略規劃,試要強勢攻佔內地市場。

柳青青口中的“攘外必先安內”形勢正式形成。

滴滴出行的創始人程維和ceo柳青青得知陳沖明確的態度之後,把目光轉移到了快的打車的身上,周旋各方資本利益,想要推動滴滴和快的合併。

兩家公司分別是騰訊和阿里選擇的小弟,燒了那麼多錢,拼的你死我活,看上去沒有任何合併的可能性,其實不然,兩家平臺背後的資本關係錯綜複雜。

首先,滴滴的創始人程維是從阿里巴巴走出來的,與阿里之前派去美團的幹嘉偉一樣,當初是馬雲手下最硬的一支鐵軍。

程維雖然拿了騰訊的投資,但是與阿里關係匪淺。

其次,程維早在移動打車市場成為風口之前,就清楚最後市場整合的走向,所以提前把遠在美國高盛上班的柳青青請了回來出任滴滴的coo。

這一舉動,看重的不僅僅是柳青青的個人能力,而是她父親柳傳志在中國企業家圈子裡的地位。

如果馬化騰和馬雲想要坐下來談和,缺少一個前線搭橋的媒人,那麼柳傳志就再合適不過了。

二馬對柳傳志是比較尊重和敬仰的。

所以程維很早就埋下了兩條線。

最後,滴滴出行天使投資機構米巴基金的創始人王剛,和快的打車的天使投資人李治國也是很好的朋友,兩人相當於是在移動打車進入中國市場之後,各自選擇了一位先鋒將軍進行比拼。

快的打車的天使投資人李治國對眼下的市場形勢有了新的看法,他也非常贊同柳青青提出了“安內”戰略,先撮合快的和滴滴合併。

如此一來,各方勢力,各大資本都有意推動快的和滴滴之間的併購專案,阿里和騰訊這兩位幕後推手自然不能獨善其身了。

移動打車市場的競爭,實際上就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爭奪移動支付市場的競爭,兩家公司在這上面燒出去的錢可以用百億來計算。

馬雲和馬化騰心裡也是有些心疼的,誰都不敢先停手,但是誰都不想繼續加大規模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