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七國爭雄(九)(第2/3頁)
章節報錯
張遼一直都不是呂布嫡系,投降曹操之後公私分明,而且能改過自新顧全大局,捐棄前嫌與護軍武周講和,是一個真正明事理之人。
當年,關羽暫時投於曹操營下,張遼與關羽為好友,曹操便派張遼以關羽私交好友的身份去尋問關羽的去留之心。
胡質說:“古人管仲、鮑叔牙相交,管仲在生意分紅時取走了很多,鮑叔牙仍然相信他不是貪心的人。
“司徒大人,大事不妙!現在流言四起,必須儘快站出來澄清,否則西涼兵一旦有所動作,恐怕就來不及了!”
眼看長安城內流言四起,人心惶惶,霍去病預感到危險臨頭,與呂布一起來到王允府中,請王允站出來發聲。
“子勇、奉先勿慮,徐榮、胡軫、楊定他們不是已經歸順了朝廷嘛,有了他們帶頭,歸順之人會越來越多,西涼軍遲早會樹倒猢猻散。
牛輔是董賊女婿,董越是董賊親族,李傕、郭汜作惡多端,他們幾人必須死,否則難消老夫心頭之恨!”
眼看徐榮等人已經歸順朝廷,王允更加覺得自己的處理辦法沒有錯,越發獨斷專行,聽不進任何人意見。
“司徒大人,徐榮幾人雖然歸順,但他們的兵馬並不多,遠遠比不上李傕、郭汜等人,目前西涼軍前途懸而未決,仍然是極大隱患。
李傕、郭汜等人作惡多端,如果司徒大人真想要他們的命,不如暫時穩住他們,召他們入朝封賞,等我與奉先掌握西涼軍後,隨便找個理由便能誅殺這些人,豈不是一舉兩得?”
“司徒大人,子勇的方法確實可行,只要解除掉這些人的兵權,那他們就是失去爪牙的虎狼、砧板上的肉,想怎麼處置還不是大人一句話......”
眼看王允昏招迭出,賈詡知道此人難當大任,為了保命只得獻計李傕,一語點醒夢中人。
“對對對,文和先生說得對,我們不能就這樣走了,既然王允不給我們活路,那我們就殺回長安,能成功自然最好,不能成功我們也可聚眾返回涼州!”
李傕是牛輔麾下最受重用之人,帶兵打仗很有一套,同樣深得董卓信任,與郭汜一起執掌西涼軍最精銳的“飛熊軍”。
李傕性格勇猛詭譎,善於用兵,有辯才,聽完賈詡建議之後,很快就做出了決定。
“我等願尊將軍為首,帶兵攻打長安!”
眼看李傕站了出來,郭汜、張濟、賈詡等人都願意推他當老大,幾人將營中安定下來後,第二日便帶著幾千人星夜兼程發兵長安。
一路上陸陸續續有西涼軍聞訊趕來匯合,兵馬越來越多,李傕等人膽氣也越來越足,等到達新豐之時,兵馬已有數萬。
王允得知李傕、郭汜打著為董卓報仇的名號,要殺自己和呂布,派霍去病、冉閔帶著董卓舊部將領胡軫、徐榮在新豐迎擊李傕。
兩軍在新豐遭遇,眼看李傕兵多,冉閔和胡軫商議之後決定臨陣反水,前後夾擊之下,霍去病被殺得大敗,與徐榮領殘兵數十人逃回長安城。
得到冉閔和胡軫相助,李傕信心更足,大勝霍去病的訊息也傳遍三輔之地,那些觀望的西涼軍紛紛偏向支援李傕,等大軍到達長安城下時,兵馬已有十餘萬人。
要說這冉閔臨陣反水,一來是見李傕兵多,知道難以抵擋,二來不受重用,鬱郁不得志,故而生出反叛之心。
從虎牢關開始,冉閔與霍去病就不得董卓重用,雖然後來情況稍有緩和,但充當的角色和呂布差不多,只是保鏢護衛而已。
董卓伏誅之後,冉閔只被封了一個雜號奮武將軍,長安城內軍事全由霍去病與呂布負責,雖然有美人陰麗華相伴,但一身本領不能施展,每日長吁短嘆,這才有了新豐鼓動胡軫臨陣反水的一幕。
管仲在參軍打仗時常常逃跑,鮑叔牙仍然相信他不是膽小的人,聽聞詆譭管仲的流言,鮑叔牙不會相信那些流言。
這樣的交情才能長久啊!武周身為雅士,在往常,您對他讚不絕口,如今卻因為一些小事就產生了矛盾。
何況我胡質才能淺薄,怎麼能始終得到您的信任呢?這才是我不願就職的原因啊。”
張遼非常感激胡質所言,於是便改過自新,與武周又恢復了和睦。
張遼不僅能征慣戰,而且善於統兵,投降曹操之後多年守衛合肥,讓東吳屢屢進攻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