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越一聲令下,帶著七百無雙營便衝在前面,烏桓突騎第一軍在岳雲和蘇僕延統領之下緊隨其後,烏桓突騎第三軍在普富盧統領之下殿後。

由於都是騎兵,再加上輕車簡從,隊伍行進的速度自然快了很多,兩日後便來到薊縣城外。

在薊縣拜見劉虞之後,大軍繼續南下,前方的戰況也陸陸續續傳來,公孫瓚果然逞騎兵之銳吃了大虧,白馬義從幾乎損失殆盡。

公孫瓚屯兵磐河,袁紹在界橋應戰,此戰公孫瓚以三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兩翼各配備騎兵五千多人。

雖然在征討黑山軍時受到挫敗,但不可否認的是,公孫瓚此時比起剛剛獲得冀州的袁紹來說,即使兩線作戰,但仍然保持強大的壓力和優勢,尤其在騎兵方面更是有絕對的優勢。

幽州地處邊陲,連連與異族騎兵作戰,士卒多戰,將帥勇武,雖然大敗給黑山軍,但在與異族騎兵長期作戰中聲名顯赫,早已打出了威名。

而袁紹令麴義率八百先登死士為先鋒,以強弩千張為掩護,他統領步兵數萬在後。

公孫瓚見袁紹兵少,下令騎兵發起衝鋒,踐踏敵陣,麴義計程車兵鎮靜地俯伏在盾牌下,待敵騎衝到只距離幾十步的地方,一齊跳躍而起,砍殺過去。

麴義的八百先登死士成功抵擋住了白馬義從的衝擊,與此同時,千張強弩齊發,向白馬義從射去。

公孫瓚的軍隊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全軍陷入一片混亂,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

麴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瓚手下大將嚴綱,斬千餘白馬義從,又乘勝追到界橋。

公孫瓚企圖守住界橋,但變故陡生,一支生力軍從後面掩殺而出,正是從攻打涿郡的黑山軍中悄然撤出的精銳。

公孫瓚被楊再興統領的黑山軍精銳,與麴義聯手之下再次打敗,兩人一直追擊到公孫瓚的駐營地。

眼看公孫瓚大軍兵敗如山倒,戰場上又出現第二個變故,狄青將早已到達的虎豹騎,全部投入了戰場。

有了虎豹騎加入,戰局形勢很快就扭轉過來,楊再興領黑山軍精銳暫且退去,麴義也領兵退回界橋南面。

雖然麴義和楊再興退去,但界橋再敗又折損千餘白馬義從和不少步騎,若不是狄青當機立斷,恐怕公孫瓚此次帶來的大軍,有多少能夠平安回去都是一個未知數。

袁紹命令部隊追擊敵人,自己緩緩而進,隨身只帶著強弩數十張,持戟衛士百多人。

在距離界橋十餘里處,聽說前方已經獲勝,就下馬卸鞍,稍事休息,這時公孫瓚部逃散的騎兵二千多突然出現,重重圍住了袁紹,箭如雨下。

別駕沮授拉著袁紹,要他退進一堵矮牆裡,袁紹猛地將頭盔摜在地上。

“大丈夫寧可衝上前戰死,躲在牆後,難道就能活命嗎!”

隨後他指揮強弩手應戰,又殺死公孫瓚的不少騎兵,公孫瓚的部隊沒有認出袁紹,也漸漸後退,稍頃麴義領兵來迎袁紹,公孫瓚的騎兵這才撤走。

此戰雖然雙方兵力損失不大,但公孫瓚最精銳的部隊白馬義從吃到了有史以來的最大敗仗,而且一戰就被打得元氣大傷,士氣也變得十分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