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也不擔心他們會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們的部下貪圖富貴,萬一有作孽之人擁戴他們,他們能夠自主嗎?"

這些話實際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記住陳橋兵變的事件,避免類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採取措施要解除禁軍高階將領的兵權。

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時,宋太祖留下石守信等將領敘敘兄弟情誼。

有點醉意了,他向將領吐露做皇帝的苦處,夜不能安,防範變亂,不及你們做臣下的高枕無憂。

當石守信等表示誓死效忠時又說,假如你們的部下謀富貴而起寥怎麼辦呢?

又說人生在世所重者不過多積金錢,田宅,為子孫立不可動之產業,多置歌妓美女飲酒作樂以終天年。

我與你們結為親家,大家相互都沒有猜忌不是很好嘛?這一番話的意思大家都聽明白了。

於是,第二天紛紛辭去軍職,交出兵權,到地方做節度使去了,趙普獻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殺的。

建隆三年,晉趙普為樞密使、檢校太保。

"杯酒釋兵權"只是解決兵權的第一步,中唐以來方鎮弄權的隱患和新執掌禁軍的弄權問題,仍是趙匡胤面前的當務之急。

關鍵是把趙普的十二字方針策略精神滲透到朝廷與地方的職官建置中去,改變權力結構中的獨立性,使之必須依附君權而運轉。

在趙普的參贊下,這套相互制約的職權體制終於制訂出來了,這就是中央設副相、樞密使副與三司計相以分宰相之權,收相互牽掣之效。

樞密使直屬皇帝掌指揮權,而禁軍之侍衛馬、步軍都指揮和殿前都指揮負責訓練與護衛。

乾德元年,用趙普謀,罷王彥超等地方節度使和漸削數十異姓王之權,安排他職,另以文臣取代武職,於是武臣方鎮失去弄權的基礎。

另一方面,收廂兵之驍勇和荒年募精壯之丁為禁軍,於是天下精兵皆歸樞密院指揮。

地方雖無精兵,但地方廂兵合則仍可制約禁軍,這就形成了強幹弱枝而內外上下相互制約之制。

在地方,則以文人任知州及副職通判為行政官員,重要文獻需會簽有效。

通判為皇帝督察知州之耳目,宋初州設團練使副,原為閒職,熙寧變法中,有的成為負責義勇之主管。

制其錢糧,是指限制節度使的財政糧餉許可權的一種辦法,規定地方錢糧大部輸送中央,設轉運使副主其事。

熙寧變法中財稅增多,地方之府庫也很充盈,此時,節度使問題業已解決。

乾德二年,宋太祖部署中樞與地**權既定,時機成熟,就盡罷留用後周的範質,**、魏仁浦三相,任命趙普為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中書省沒有宰相簽署敕令,趙普以此為由上奏宋太祖,宋太祖說:"卿只管呈進敕令,朕為卿簽署可以嗎?"

趙普說:"這是有關部門官吏的職責而已,不是帝王做的事。"